○占法
占有四:曰星,曰時,曰數,曰辭。星者,二十八宿與五行之従違也。如《中》水、牛、北方宿,則是星従,否則違。〈時者,所筮之時,與所遇之首之従違也。如冬至以後筮,而反遇應以下之首,則是時違,否則従。〉數者,首讚奇偶之従違也。〈一、三、五、七、九,陽家之晝,陰家之夜。二、四、六、八,陽家之夜,陰家之晝。晝詞多休,夜詞多咎。《太玄》因經緯以分三表。南北為經,東西為緯,一、六水在北,二、七火在南,五土在中,故一、二、五、六、七為經。三、八木在東,四、九金在西,故三、四、八、九為緯。取三經以為旦筮之一表,一、五、七是也。取三緯以為夕筮之一表,三、四、八是也。取二經一緯以為日中、夜中,筮之一表,二、六、九是也。今夫旦筮而遇奇首,曰一従、二従、三従,是謂大休。遇偶首則曰一違、二違、三違,是謂大咎。日中夜中筮而遇偶首曰一従、二従、三違,始、中休,終咎。遇奇首,則曰一違、二違、三従,始、中咎,終休。夕筮而遇奇首,曰一従、二違、三違、始休,中、終咎。遇偶首則曰一違、二従、三従、始咎,中、終休。大率如此。〉辭者,辭之従違也。〈各觀其表之辭,觀始終決従違。〉
○推玄算家
一置一,二置二,三置三。部一勿增,二增三,三增六。州一勿增,二增九,三增十八。方一勿增,二增二十七,三增五十四。四位之積算,則是其首去《中》之策數也。
○求表之讚
置首去《中》策數,惟其所遇之首而置之,〈如《應》去《中》四十一,則置四十一。〉減一而九之,〈如《應》置四十一,則減一為四十。以九乘四十得三百六十。〉增讚,〈惟其所求之讚而增之,一則增一,二則增二。〉半之則得讚去冬至日數矣。〈如《應》首九之得三百六十。若求《應》一讚,則增一為三百六十一,半得百八十有半,則是《應》之一去冬至百八十日有半也。〉偶為所得日之夜,奇為所明日之晝。〈此非一首之間一為奇而二為偶者也,半之而奇謂之奇,半之而偶謂之偶。若不增一,為百八十日,則是《法》首日之夜;增一則奇,乃是明日《應》首之晝。〉九之者,為讚也。〈一首九讚。〉減一者,為增讚也。〈容有不盡求其九讚,故減而後增。〉半之者,為日也。〈二讚為一日。〉求星従牽牛始,除算盡,則是其日也。〈如《應》之一,去冬至百八十日有半,以二十八宿之度,自牛以下除之盡,百八十算有半,即是《應》之一日在井二十九度半也。〉除算盡,則是其日也者,星之度、日之日也。〈日一日而行一度。〉鬥振天而進日,違天而退。〈日行與鬥建異,日自北而西,西而南,南而東,東而複於北;鬥自北而東,東而南,南而西,西而複於北。〉《玄》日書鬥書,〈如求星之法逆而求之可也。〉而月不書。
○曆法
十九歲為一章,二十七章、五百一十三歲為一會,三會、八十一章、千五百三十九歲為一統,三統、九會、二百四十三章、四千六百一十七歲為一元。一章閏分盡,一會月蝕盡,一統朔分盡,一元六甲盡。“自子至辰,自辰至申,自申至子。是為三元。冠之以甲,而章、會、統、元與月蝕俱沒。”此雄之自述雲爾。夫盡者,生於不齊者也。不齊之積而至於齊,是以有盡也。鬥與天而東,日違天而西,終日而成度,盡度而成期,故不齊者,非出於鬥與日,出於月也。日舒而月速,於是有晦朔、弦望、進退之不齊;惟其不齊,故要之於四千六百一十七歲,而後四者皆盡;又従而三之,萬有三千八百五十一歲,冬至朔旦複得甲子,而十二辰盡也。此五盡者,曆之所以有法也。今《玄》告曰:“《玄》日書鬥書,而月不書。”夫七百三十一讚,二讚而為一日,固其勢不得書月也。苟月而不書,則夫曆法之可見於《玄》者,止於一期。而此五盡者,雄之所強存而已。日故別其一期之法於前,而存其五盡之數於後,蓋不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