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龜鱉類1
旱蒸江團
相關鏈接
江團又稱黃吻鮠(音維)、肥頭、鮰魚,分布於全國各主要水係。巴蜀主產於長江的重慶至四川岷山的樂山江段。其肉鮮嫩、肥美、刺少,為上等食用魚。
本品在傳統“清蒸江團”的基礎上變化、創新,加上鴿蛋、火腿、口蘑、豆苗,因而形更美、色更好,味更鮮,令入筵者讚不絕口。
主料:鮮江團1尾
輔料:熟火腿20克口蘑20克豆苗10棵高級清湯250克鴿蛋10個豬網油200克
調料:精鹽5克胡椒粉1克黃酒15克薑片15克蔥節20克毛薑醋味汁100克
1.將江團殺後,用沸水稍燙,刮洗幹淨,去淨鰓、肚。用刀在魚身兩麵斜割柳葉紋數刀,用精鹽、胡椒粉、薑、蔥、黃酒醃味。火腿切片。口蘑洗淨後切片。用溫水洗淨豬網油。鴿蛋磕入抹了油的小勺內。
2.將醃過味的江團放入魚盤,放入火腿片、口蘑片,蓋上豬網油,與鴿蛋一起入籠蒸熟,取出揭去豬網油,揀去薑、蔥,潷淨蒸汁,放入蒸熟的鴿蛋,並將豆苗入沸水汆一下,撈出放在魚身兩側,灌入清湯,配上毛薑醋味汁即可。
1.選用長江中回水沱一帶生長的江團,生猛、鮮活、肉質細嫩、彈性好。
2.用豬網油蓋住魚蒸效果最好,既能保持魚的形態完整,又能增加魚的脂香味和嫩氣。不加湯水,旱蒸11~12分鍾。
成菜味型鹹鮮味。
風味特點魚形完整,色澤素雅,香鮮味美,湯汁清澈,魚質細嫩。
據有關研究顯示,魚是健腦、防病的佼佼者。魚不僅是營養的“富礦”,而且含有多種特殊成分,具有保健、防病之功效,主要有健腦,防冠心病、糖尿病,防止瘧疾傳播等功效。
百花肥頭
相關鏈接
烹飪的發明是在有鼎之後。烹飪二字見於《易經》鼎卦,中國烹飪溯源應是有了鼎以後才有的。烹飪不是簡單地把生肉煮熟,而是要發現變化,更重要的是調和五味。
我國先民喜捕食魚類。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長江中下遊地帶發現有大量魚骨和捕魚用的網墜、木浮標、木槳等實物,距今已有七八千年曆史。
“百花肥頭”是筆者1983年11月在北京參加“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鑒定會”表演的四個菜品中之一。考慮到既要保持川菜的傳統特色,又要體現發展創新的精神,他推出重慶長江段的特產魚,將這個傳統的川菜名貴大菜做到“形色美觀、工藝精湛、清鮮味醇、質地細嫩”。連同其餘三個菜品,筆者獲大會授予的全國“最佳廚師”殊榮,為川菜爭了光。
主料:肥頭魚1尾(約1 000克)
輔料:魚茸150克香菇4個火腿25克綠色瓜皮2張紅辣椒1個蛋粑25克鮮豬板油少量豬網油300克
調料:精鹽4克黃酒30克蔥白段30克蔥薑汁15克胡椒汁10克薑片25克天廚味精0.1克蔥油20克水豆粉20克毛薑醋2碟
製作方法:清蒸
1.治魚:將肥頭魚殺後去淨腸肚,先放入沸水中稍燙,再用清水洗淨,用小刀刮洗淨魚皮汙膜。用精鹽、胡椒汁、黃酒、蔥白段、薑片碼味。豬網油用清水洗淨。
2.製糝:將魚茸調以精鹽、胡椒汁、薑蔥汁、黃酒(少許)、清湯(適量)、水豆粉,加入少量豬板油攪打充分,擠成丸子,放入抹有蔥油的有齒小盞內抹平,配上用瓜皮、火腿、紅辣椒、蛋粑、香菇製成的各種花料,做成10個花色各異的百花盞。
3.蒸製:將肥頭魚、百花盞入盤,蓋上豬網油,入蒸籠一氣蒸熟。
4.製湯:淨鍋置火上,下高級清湯燒沸,將魚湯倒入清湯內混合,調入味,取出肥頭魚、百花盞,揭去豬網油滑入大盤內,灌入清湯,放入百花浮於盤周,配毛薑醋碟即成。
烹製此菜有四大要訣:一是必須將魚在開沸的水中燙一下除腥,但水溫不宜過高,避免傷皮。二是掌握好蒸製火候,宜用中上火蒸11~12分鍾取出,中途不能停火,要達到不老不韌,肉質鮮嫩的標準。三是要用高級清湯,既要湯味醇厚,又要清澈如水。四是製百花盞的魚糝要攪打充分,並加入適量的豬板油以增加滑嫩度和光澤。牽花要精細,“百花”浮於湯麵,使之造型生動、美觀。
成菜味型鹹鮮味。
風味特點色形美觀,百花浮動,清鮮味醇,質地滑嫩。
糖醋鬆鼠魚
相關鏈接
川菜作為四大菜係之一,原料豐富,菜式多樣,調味多變,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著稱,並以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鬱的地方風味,成為中華民族飲食文化與文化史上一顆燦爛奪目的明珠。
水密子,又稱“圓口銅魚”、“肥沱”、“水鼻子”,即方頭水密子。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上遊的幹支流,呈黃銅色或肉紅色,具金屬光澤,腹部呈淡黃色,是長江上遊的經濟魚類。
“鬆鼠魚”是傳統川菜,講究刀工和造型,利用水密子口形酷似鬆鼠的特點製作。
本品添加肚頭、鬆子配製,取鬆鼠食鬆子之意。菜品嫩脆結合,酸甜香鮮,形色俱美。
主料:水密子1尾
輔料:淨豬肚頭300克鬆子50克青豆25克夜香花(或梅花)25克幹豆粉150克
調和油2 500克(耗100克)化豬油50克鮮湯適量
調料:蔥節25克薑片15克黃酒15克精鹽6克白糖30克醋35克味精2克
水豆粉30克薑米10克蒜米15克
1.將水密子殺後去鱗、摳鰓、去肚腸,斬下魚頭,剔去脊骨、肚骨。取魚肉兩扇與魚尾相連,將魚肉
割十字花刀,頭尾均醃以精鹽、薑片、蔥節、黃酒。鬆子放溫油中炸酥。青豆用沸水煮熟。豬肚頭割十字花刀,剞成梭形塊,碼味待用。
2.取魚肉撲上幹豆粉,抖鬆,放入中火油鍋炸至淺黃,裝盤還原成魚形。
3.化豬油入鍋,下薑、蒜米炒香,摻入鮮湯,放入青豆,下精鹽、白糖、醋、味精、水豆粉推勻,起鍋澆於魚身上,撒入鬆子。另將豬肚頭入鍋炒成鹹鮮味,配飾於魚身兩側,撒上夜香花(或梅花)即成。
1.魚肉割十字花刀要深至魚皮,做到均勻不斷,魚皮無破損。
2.用幹豆粉撲魚身時要均勻。
3.炸魚用七成油溫,炸時手提魚尾淋油定形,然後再升高油溫炸酥。
4.汁要明亮黏稠,但芡汁要不瀉不濃。用肚頭鑲邊,起陪襯和岔色的作用。
成菜味型荔枝味。
風味特點形似鬆鼠,色澤金黃,酸甜香鮮,質地細嫩,鬆子酥香,肚頭色白,嫩脆香爽。
鬆子是祖國醫學常用的滋補強壯藥物,有袪風潤膚、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等多種作用,對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便秘、風濕關節炎、神經衰弱有一定的輔助治療功效。
鐵叉包燒魚
相關鏈接
本品用豬網油包裹,以明火燒烤,製法別致,皮酥、香脆,魚肉鮮嫩,尤為年輕人喜愛。
主料:鮮岩鯉1尾
輔料:雞蛋清5個幹豆粉30克肥瘦肉絲100克調和油適量鮮豬網油500克冬筍絲25克冬菜50克泡椒絲10克泡薑絲15克生菜絲100克
調料:精鹽3克醬油5克薑片15克蔥段25克黃酒30克香油50克味精1克毛薑醋味碟2個
製作方法::烤
1.治魚:鮮岩鯉殺後刮鱗去鰓,去盡內髒,斬去魚鰭,在魚的兩麵各割幾刀。魚尾根部用刀尖割至魚皮一下,魚皮不能割斷,然後用薑片、蔥段、精鹽、黃酒等料醃漬。
2.釀魚:冬菜洗淨,切絲。肉絲碼味上漿。鍋燒熱後放調和油,下肉絲滑散。換鍋炒香泡薑絲、泡椒絲、冬筍絲、冬菜絲,放入肉絲,調以醬油、味精炒勻即成冬菜肉絲,將其鏟入碗中。將魚搌幹水分,灌入冬菜肉絲成釀餡魚。
3.裹魚:用溫水洗淨豬網油,用淨布搌幹水分,平鋪於墩子上,修整齊。用雞蛋清調以幹豆粉,在豬網油三分之二處塗勻,然後取釀餡魚放在未塗蛋清生粉漿的網油部分。將魚尾折返貼在上部,逐層卷裹緊身,撲上幹豆粉,用細鐵絲交叉捆住魚身,再在魚身的上部和下部各捆一道細鐵絲,再用鐵叉順著鐵絲穿過固定好,鐵叉魚便準備好了。
4.烤魚:將炭放入烤爐燒紅,刨在烤爐的兩側,放入鐵叉魚反複翻轉烤熟,至表皮金黃時又反複刷上香油烤至魚皮酥透,抽出鐵叉,解去鐵絲。
5.裝盤:將魚放墩子上,用刀由魚背處入手,取下網油,將魚、網油分別改刀成塊,將魚還原成魚形,放入盤子中間,將網油塊放在魚身一側。另將魚腹裏的冬菜肉絲取出放於盤中魚身的另一側,再配以拌了味的生菜絲和毛薑醋味碟上桌即成。
1.要選用岩鯉烹製,因其肉質細嫩、刺少。
2.魚碼味要均勻,網油要裹緊,封嚴接頭。
3.烤魚時火候要均勻,要勤於轉動才不會烤焦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