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 利用微生物防治害蟲(1 / 1)

昆蟲微生物病學所研究的對象主要有兩個,這就是防治像蠶和蜜蜂等有益昆蟲的疾病和利用微生物驅除害蟲。在日本,前者,特別是對蠶的病害的研究,成為昆蟲微生物病學的主流,但是,最近也開始加強對微生物殺蟲的研究。

在日本,研究微生物殺蟲開始得較晚,於大正(1912—1926)末期方有萌芽。後來,以防治森林害蟲為中心,實驗性的散布了絲狀菌。在這方麵,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利用絲狀菌防治樹苗的害蟲。戰後,長野縣和愛知縣的兩個林場內設置了微生物培養所,使用了六年這種菌劑。但是,因為不能與有速效殺蟲作用的“六六六”殺蟲劑競爭,所以其事業終止了。

微生物殺蟲,開始是外國設想的,19世紀末期就開始實驗性地生產和使用線狀菌。1950年前後開始強調微生物殺蟲的意義和作用,並且大量生產和利用飛機噴散病毒和殺蟲性毒素細菌。

昆蟲的微生物病害,由病毒、立克次體、細菌、絲狀菌、原蟲等引起的,其中細菌、絲狀菌等的製劑可供實用,並且,病毒製劑的研究也在前進。細菌製劑起核心作用的是柱狀芽孢杆菌,它在芽孢中形成芽孢和結晶性毒素(蛋白質),昆蟲(特別是鱗翅目昆蟲)吃了後引起中毒而死亡。

製劑有粉劑、水和劑等,以園藝作物、牧草、煙草、棉花等植物的多種害蟲為對象,分別確定施用的標準。調查了它對植物、溫血動物、魚類帶來的影響,也進行了人體實驗,證明了它的安全性。

還有,以日本甲蟲芽孢杆菌為主要成分對金龜子類起病源作用的製劑大量生產,以美國東部為中心,進行了實用噴灑。尤其是美國開始研究防治煙草類害蟲的病毒製劑,並進行了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得到了臨時許可。

利用微生物殺蟲,對人畜和植物沒有危害;可以因害蟲的不同而有選擇地利用微生物;害蟲對於微生物病難於發生抗病性等為特點。

因為我國的農業形成了以化學農藥為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的栽培體係,所以由於過多使用化學農藥而衍生出來的問題,是不易解決的。

對這種現實情況而采取的方法之一,就是微生物殺蟲。因為選擇性的感染是微生物殺蟲的特點,所以對微生物殺蟲劑來說則不能像化學農藥那樣發揮萬能的作用。這就是微生物殺蟲的局限性和與化學農藥的區別。

在我國,要觀察美國微生物製劑的研究動向和利用狀況,從而以適應將來微生物殺蟲劑的發展。

現在,雖然強烈地表示出這樣的趨勢:將來,(美國)微生物殺蟲劑可占農藥總量的1/4,但是,我們所深慮的是,不是隻依存於美國的動向,而是甚至可謂公害試驗場的我國,作為解決因過量使用化學農藥而衍生出難題的方法之一——必須獨立地研究微生物殺蟲的具體進展。

在日本應用動物昆蟲學會議上,把微生物殺蟲提為討論的問題之一。避開了議論實驗室內的可能性,而對在野外實際使用時的各種問題進行了討論,其中關於微生物殺蟲對養蠶的影響及對人畜的安全性等問題的討論,用了很多時間。第一個問題,必須成為日本研究的課題。我們認為,這不隻是養蠶的問題,對分析使用微生物給生物和環境帶來的影響也有很多作用。關於安全性的問題,微生物殺蟲,甚至以進行人體實驗的微生物為材料,也不過是推測上的可能性,大概要重複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