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藝評論中的俗與不俗
總覺得文藝評論對我而言,遙不可及,因為那是專屬大師和泰鬥的事情。而我則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登不了大雅之堂,說白了,我即一俗人。
十幾年前,我走了藝術之路。緣於工作緣故,偶為書畫藝友寫點短評之類的東西。我是學中文出身,又是有求必應,於是我就“冠冕堂皇”煞有其事地炮製出來了。評論雖不精湛,有泛泛草草之嫌,但同道朋友覺得我文筆還不錯,多年下來,竟一發不可收拾,有四五百篇,連我也感到吃驚。
我創作藝術評論,也曾嚐試著多種藝術風格,有的追求雅,用點文言文,引經據典的,粉飾一番、賣弄一番。有的則追求俗,“俗”倒是“俗”,“端起飯碗敢吃肉,放下飯碗則不敢罵娘。”因為世俗讓你膽怯,世俗讓你無奈,足以讓你屈服,讓你挫傷自卑,讓你膽寒心顫。因為我即是一個俗人,擺脫不了世俗。
比如,人家請你寫點評論短語,大抵是讓你給吹捧一番,放在書裏麵給“拔拔高”。當你為人家“善意地”指出作品中的弊短痛處,不外乎存有如下情形:一是能虛心接受者,有之。二是能委婉提出,要求能否刪除者,以求完美者有之。三是更有甚者在書出版時,直接將此部分文字刪除,不見蹤影。這就是文藝評論中的無奈,現實真實的狀況。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我也完全能夠設身處地的想到。在刪除了評論中的短處之後,再看我筆下的評論也自然一片流光溢彩,滿院春色。其實,很俗。
藝術圈內,也不乏俗者。朋友A,人家是在書法理論界有著卓越成績的,拿過獎。朋友B是書法家,曾入過幾次國展。一日,朋友B宴請朋友A我也列席。酒過三巡,朋友B求朋友A為其書法集寫點評論。朋友A有幾絲無奈,說不輕易寫,但終究還是應允下來。個把月後,A將為B寫好的評論文字發在我郵箱裏,意思讓我先拜讀一下。大概有兩千伍佰字左右,對B的生活起居也寫了進去,內容寬泛,文字詳盡,我想評論那應該是“錦上添花”的事情,不知B看到後會有怎樣真實的想法。數日後果真接到朋友B的電話,大抵不外乎對A牢騷之類的話。大概是無處發泄之故吧!我隻記得這麼一句話:“真俗,A這麼大個名牌廚師,連個土豆絲也不會炒!”料想A也真的不會去“溜須拍馬”。之後A、B形同陌路。我想,如果A的評論如果不這麼寫,或許不會有這樣的結局。世俗就是這樣難違。這也這麼糾結著,在藝術道路上,怎樣才能擺脫掉“俗”,似乎我們也真地缺乏這樣的勇氣。如今,受人情金錢利益驅使,真地寫不出好評論。近墨者黑嘛!世俗造就俗者。
一次,與友喝茶,談及評論之事,心靈深處受到觸痛,方覺俗的是我自己。我覺得作為一個評論人,應該有我自己的立場,不能迎合作者的喜好,不能出賣自己的良心,就是敢不敢說真話的問題。不然寫出來的文章也會多了銅臭氣,浮誇而糜。在文藝評論這條道路上,似乎也真地拿出壯誌斷腕的勇氣應該麵對,正如魯迅先生說過:“真的猛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放下顧慮,站在公正、客觀的角度,才能發出正義之聲,高屋建翎方能擲地有聲。即便人家罵我是俗人。
隻有我們的正義之師壯大了,才會去改變世俗。否則,俗人將成為永久的俗人,俗人則永遠也擺脫不了世俗。
中國文藝評論的旗幟如今已高高飄揚,鮮豔而紅亮。涵蓋門類之廣,涉及範圍之寬,史無前例。作為文藝評論者,也不應束手裹足,唯唯諾諾,受社會現象所搖擺和左右,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深度的視角和堅定的信念,為讀者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糧。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作為文藝評論者,衷心地期待著文藝評論的春色將會更加迷人!
俗人,也終將有不俗之日。
時甲午年大寒記於煙台雲豐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