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農村人口的性別構成
人口性別構成是指人口中男女兩性各自所占的比重,性別構成是農村人口結構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人口的性別構成可以用兩種方法表示,其一為性比例,即男性或女性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數;其二為性別比或性比率,即在給定的人口中,男性對女性的比率,經常用每100個女性對多少男性來表示。
性比例=男性(女性)人口/總人口×100%
性別比=男性人口/女性人口×100%
長期以來,人口統計資料證明人類社會的性別比是接近平衡的。在大多數國家裏,出生嬰兒的性別比約為每100女性對105個或106個男性,但出生後各年齡段的性別比則發生變化,這是因為人口中男女死亡或遷移的因素影響而引起的。根據一些國家的人口資料來看,發展中國家性別比多在100以上,發達國家則往往在100以下。
不同的性別比例構成,不僅製約著人們的婚姻、家庭和人口再生產,而且影響著人口分布、遷移以及人口職業、行業變化等等。性別比正常有利於社會發展,否則將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
資料表明,中國農村人口性別構成有兩個主要特征:
第一,中國農村性別比呈現波浪形,基本平衡。0~64歲男性的數量多於同齡女性數量,性別比在102.3~112.76之間波動。其中20~24歲、25~29歲兩個婚育高峰年齡組性別比分別為102.3和103.26.考慮到男性初婚年齡一般比女性初婚年齡要高出兩歲以上,這種婚齡錯落現象,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婚姻擠壓問題。
第二,嬰幼兒性別比比較高,0歲組性別比是112.06,超出103~107的正常範圍。近年來,出生嬰兒性別比居高不下,除了生物學因素外,人為因素也很嚴重。如有的農民為了超生而瞞報或漏報女嬰;或由於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作祟,通過一些技術手段人為選擇胎兒性別;或遺棄女嬰等。
(四)農村人口的分布
中國地域廣大、幅員遼闊,但受自然、地理、社會、曆史等因素的影響,人口分布極不均衡。可以說,人口分布不均衡是中國農村人口分布的最重要特征,主要表現在:
1.東南部地區和西北部地區分布不均衡。以黑龍江省愛輝縣至雲南省騰衝縣一線為界的東南部地區,麵積390.1萬km2,僅占全國農村麵積的41.7%,而其農村人口卻占全國農村總人口的91%,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千米198人;這一線的西北部地區,土地麵積達545.1萬km2,占全國農村總麵積的58.3%,隻居住著占全國農村人口8.9%的農村人口,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僅有13人。由此可見,東南部地區和西北部地區的人口密度相差15.2倍。
2.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分布不均衡。離海岸線越近的地區,即沿海地區,農村人口越稠密;離海岸線越遠的地區,即內陸地區,農村人口越稀少。據1990年統計,沿海8省1區3市的農村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千米252人,而內地17個省區農村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隻有62人。若以距離海岸線200km以內的人口密度為100計算,則200~500km範圍內為48.8,500~1000km範圍內為35,1000km以上範圍內為5.2.由此可見,離海岸線越遠,農村人口分布越稀少的特征十分明顯。
3.不同自然地理環境條件的分布不均衡。高原、山地、盆地和平原之間農村人口分布差異極大,海拔度越高人口密度越低,海拔度較低人口密度較高。著名的青藏高原,麵積226萬km2,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隻有2人,而且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東側邊緣地帶和雅魯藏布江中遊各地。全國110萬平方千米的荒漠地區農村人口十分稀少,幾乎是無人區。從全國範圍來看,農村人口分布有四大稠密區,即長江和錢塘江下遊平原、黃淮海大平原、四川盆地、長江中遊平原。上述地區由於氣溫條件好,土質適宜農耕,社會經濟較為發達,農村人口分布得也較為稠密。
4.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分布不均衡。根據1990年的統計數據,農村人口分布最密集的是江蘇省,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千米554人;最稀疏的是西藏,人口密度低達每平方千米隻有1.6人,相差竟346倍。
同時,農村人口分布不均衡,不僅表現在省際之間,就是在同一省區內部也存在較大差異。
以上農村人口分布的特征,從不同角度反映出了我國農村人口分布的現狀。這是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氣候多樣的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長期交互發生作用的結果,也是人口分布本身的慣性作用在曆史進程中逐步塑造出來的基本麵貌。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黨的民族政策、遷移政策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中國農村人口的分布在新中國成立前極不合理的基礎上正在逐步地、緩慢地向著合理的方向發展。充分認識農村人口的分布特征,將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條件之一,也是製訂農村發展戰略的基本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