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農村社會組織的類型(3 / 3)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鄉鎮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增加農民收入、緩解就業壓力、支持農業發展、推動國家工業化、帶動小城鎮建設、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和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方麵做出了重要貢獻,為解決“三農問題”找到了一條出路。到2000年,鄉鎮企業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產銷銜接較好,經濟運行質量有所提高,效益增幅可觀,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增強。全年鄉鎮企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0%,占國內生產總值淨增部分的37.0%,占農村社會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64.0%,利潤總額增長9.0%,減虧幅度達30.0%,上繳稅金增長8.6%;鄉鎮企業工業增加值達到18950億元,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近一半;出口交貨值增長3.4%,占全國出口交貨值的40.0%;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3.7%來自鄉鎮企業的工資收入。同時,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農民的知識化、專業化,造就了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產業大軍,湧現出一大批適應市場經濟的鄉鎮企業家,並逐步把現代工業文明注入農村社會。

(三)農村教育與文化組織

文化與教育是提高農民的素質,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村和農民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農村教育文化事業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中的一項重要事業。

1.我國農村當前的教育結構體係。農村教育組織就是向農村社會成員提供教育服務的機構。根據對農村不同社會群體的不同需求實施不同教育的原則,可以把農村教育分為農村基礎教育、農村成人教育和農村職業教育三個組成部分,即當前的農村教育結構體係是“三教統籌”的體係。

農村基礎教育是指農村中的普通中、小學教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農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九年製義務教育。農村基礎教育是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科技素質的基礎工程,它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提高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的科學文化素質。我國農村已經基本上普及了九年製義務教育。

目前農村普通基礎教育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農村基礎教育的導向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相脫離。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農村基礎教育長期以來沿襲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應試教育之路,把跳出“農門”作為培養農村學生的明確目標,忽視了對農村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這種教育導向下,隻有少數學生能夠升入大學,絕大多數學生不得不回鄉勞動或外出尋找工作機會。他們既無農業科技知識,又無其他專長,很難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因此,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仍然是農村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務。

農村職業教育是農村教育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滿足農村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而進行的教育。它既傳授職業技能,又把現代文明的行為準則和文化知識融於職業道德的養成之中。

據統計,我國“六五”、“七五”期間重大科研成果僅有30%~40%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發達國家的轉化率一般在70%~80%。我國農業生產率低、科研成果難以推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職業教育薄弱。發達國家非常重視發展職業教育,他們的經驗證明:職業教育是把科學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最為有效的途徑。我國經濟體製改革以後,農村的職業教育曾一度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各類農村職業中學、農村職業技術學校大量湧現出來,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也為農村勞動力向農村外廣闊領域的轉移奠定了基礎。但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政策的出台,農村職業教育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萎縮。因此,加快農村職業教育的改革也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農村成人教育。農村成人教育主要是針對從業農民的教育,它是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繼續。當今社會在不斷的發展,科學技術也在快速的更新,終身教育成為社會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農民也隻有不斷接受教育,才能提高綜合素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過去的農村成人教育以學習文化、掃除文盲為主,現在更主要的目標是為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服務,培養農村初、中、高級專門人才。當前農村正在形成形式多樣的、內容廣泛的、教育方式靈活的農村成人教育體係。農民可以到農民技校或夜校裏學習技術,也可以在田間地頭接受技術人員的指導;可以進入長班,接受係統的學曆教育,也可以參加短期的實用技術的培訓。

把我國廣大農村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智力資源優勢,農村成人教育負有特殊的使命和特殊的功能,這是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所不能包容的。各地農民夜校的建立,廣播電視學校、網絡學校等遠程教育的發展,農業技術推廣體係的完善,為農村成人教育展示了廣闊的前景。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加速,我國農村成人教育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村教育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後,農村教育組織數量發展較快,提高了農民素質,培養了一大批農村技術人才。但在新的社會經濟環境下,農村教育組織仍要繼續探索加快發展的新途徑,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2.“三教”統籌與農科教結合。“三教”統籌,指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統籌安排,協調發展。它包括兩個方麵的含義:一方麵,是因地製宜地根據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統一製定三類教育的發展規劃,統一調配和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另一方麵,從教育的內部聯係來看,盡量使三教互相滲透、相互溝通,形成結構合理、聯係密切、協調發展的農村教育體係。“三教”統籌的核心是要發揮教育的整體功能和效用,更好地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裏,農村教育沒有與農業發展、科技的運用結合起來,使農村教育脫離了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軌道。而農業、科技也往往與教育相分離,使農業科技成果的普及受到製約,眾多的農業科技成果隻能是“樣品”和“展品”,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農科教結合是指在政府的統籌安排下,使農業、科技和教育事業互相支持、互相促進達到農科教良性循環的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農科教結合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通過建設培訓、示範、服務體係把科技成果傳播到千家萬戶,特別是示範,是“科教興農”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的一個有效途徑。農民最講究實際,相信“眼見為實”,他們看到科技能夠帶來好的經濟效益就會自發地模仿,從而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擴散,並使農民的自身素質得到提高。

“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在普通教育中適當引進職業教育因素,在職業教育中滲透普通教育的因素,以“三教”帶動農村地區的教育、科技、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是促進農民的現代化,進而實現我國農村地區的現代化的一條有效途徑。

3.農村文化組織。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在農村,各類文化組織便承擔起滿足人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的職能。這對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豐富廣大農村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廣大農村的鄉鎮設有廣播站、圖書室、文化站、放映隊、電影院、劇團等,行政村、自然村設有文化室、秧歌隊、青年俱樂部或老年活動室等基層文化組織。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地區20世紀90年代的變化情況。總體上,我國農村的文化組織機構數量呈一種減少的趨勢。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0)》,到1999年底,我國共有鄉鎮數44741個,而鄉鎮文化站卻隻有39718個,平均每個鄉鎮還不到1個文化站,並且其分布還有明顯的地區差異。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由多方麵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因是,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大眾傳播媒介已廣泛進入尋常百姓的家。農村家庭娛樂、文化的功能增強,相應地就削弱了原有的文化機構的功能。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農村地區的文化組織應該因地製宜,為當地農民的文化需求服務。特別是把農村文化組織與農村“三教”組織結合起來,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服務農業、農村和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