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農民的現代化(3 / 3)

5.法製意識。發揚民主,健全法製,建設社會主義法製國家既是我們在政治上的選擇,又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市場經濟是法製經濟,它是用規範約束行為,用法律判斷是非的,它的建設和完善,推動著社會主義民主法製的建設,促進了人們主體意識、民主意識和法律意識的發展。過去的中國農村社會是靠對傳統規則服膺維係的“無訟”的禮治社會,農民最怕吃官司。由於傳統的影響和文化素質的低下,現在不少農民仍然法製意識淡漠,隻是尊重習俗和習慣,而不懂得遵守法律,運用法律。這樣在農村社會造成了不少荒謬的悲劇和權利的被侵害。農民在社會生活和市場競爭中,應當做到知法、守法、合法經營,並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6.科技意識。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新經濟的初見端倪,使得知識成為財富,高度發達的文化、高速更替的科學技術知識成為現代社會的基礎。處於這樣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21世紀,世界市場上競爭最激烈的將不是物質產品,而是人才和知識形態的精神產品。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重點的農業新技術革命的興起,農業科學技術成果和理論形態的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速度的加快,必將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活動的全過程,農業將成為知識密度較高的產業。我國的農業生產長期運用傳統方式和依靠經驗進行,勞動效率極其低下,勞動力的投人和物質產出嚴重不相符。改革開放以後,農民在自我發展經濟中逐漸意識到了科學的重要性,依靠科技經營、發家致富的越來越多。但是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他們所運用的一點點科技和現代化的農業科技差距還很大。我國農村社會教育水平低下,農村人口多,文化素質低,科技、文化的貧困已成為中國農村發展的嚴重障礙,我們必須從戰略高度加強和重視農村的智力開發,提升農民的科技意識。

以上主要從適應市場經濟的角度闡述了現代農民應當具備的一些主要的心理品質和思想觀念。當然,改造傳統觀念,實現農民的現代化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複雜的工程,但必須從現在開始就進行這方麵的教育和引導,至少要對它有一定認識,否則我國農村和農民將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變革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四)實現農民現代化的途徑

農民的現代化過程是伴隨著其社會化過程而實現的,它同樣要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的製約,受到法律製度、大眾媒介、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在這些因素中,教育與流動對農村社會成員的現代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教育對農村社會成員的現代化起著較為直接的作用。英格爾斯等人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與現代性有顯著的正相關。在他們的調查對象中,受教育較少的人具有現代性品質的隻有13%左右,而受教育較多的人具有現代性品質的卻達49%。對於農村社會成員而言,教育的作用是其現代化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基礎教育,他們無法接受和理解現代化的信息。特別是信息時代的今天,誰掌握的信息資源越多,誰就會在社會競爭中處於更有利的地位。事實證明,信息時代加速了社會的分化,農民處於越來越不利於他們生存的地步。農民要想在現代化、全球化的過程中擺脫這種不利的境地,就必須盡可能多地掌握現代化的知識,用現代化的知識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地位和競爭力。而學校則是農村社會成員接受現代知識和培養自己接受現代知識能力最好的地方。

農民現代化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流動。改革開放和體製轉型,為農民流動創造了社會條件。近年來經久不衰的“民工潮”,農民大量的進城打工,大大促進了農民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化。

農民流動是指農民在產業或地域之間的環境變更,按照這個定義,可以把農民流動分為結構性流動和區域性流動兩種。流動的直接結果就是農民的產業環境和社區環境發生改變,使農民能夠有機會去接觸具有較高現代性的非農業組織與環境,從而實現傳統農民的“脫胎換骨”。新中國成立後前30年的農民流動,主要是在超經濟的行政幹預下實現的。當今農民的流動則是農民群眾遵循個人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在比較利益驅動下實現的自由流動。農民到城市,進入真正的“現代社會”,把社會當作第二課堂接受現代化的熏陶。不論是產業流動,還是地域流動,農民在生活技能、社會經驗、價值觀念、個性心理等方麵都將發生前所未有的質的飛躍和變遷,其傳統性在減少,現代性在增加。在現代社會中,流動和城市體驗對農民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相比較而言,農民離開土地的流動經曆和他們的城市生活體驗在促成其個人現代性方麵的作用是不盡相同的。就前者而言,單純的流動經曆無疑能夠提高離土農民的個人責任感、自我依賴、風險意識、靈活性和適應性,但卻難以便他們養成現代工業或城市文明所需要的秩序感、計劃性、時間感和科層製原則;而就後者而言,盡管城市及城市文明應該能夠賦予一個人在其間生活的最起碼的現代特質,但對一個沒有流動經曆因而顯得生存能力不強的普通中國農民來說,要想進入依舊壁壘森嚴的城市自如地生活是極其困難的,因而接受城市文明對他來說就難免會是一句空話。因而無論是流動經曆還是城市體驗,都是一個普通農民完成其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一個完整過程的兩個不可缺少的方麵。

在教育、流動、大眾傳媒等實現個人現代化途徑的作用下,農民的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隨著市場經濟及由此形成的經濟關係的發展、政策民主的進程、社會現代化的過程,農民的現代意識逐步增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兒個方麵:①主體意識的增強和獨立人格的逐步確立。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自由度的增加,對廣大農民擺脫土地依附、向工業文明邁進具有進步意義,而且對改變農民傳統政治心理結構,培育自由觀念和獨立意識起著積極作用;②參與意識增強。隨著個體主體意識的增強和經濟的發展以及鄉村民主化建設的加快,農民越來越關心和參與政治經濟事務,通過各種渠道介入國家和鄉村政治生活。參與認同的現代心理逐漸取代盲自順從的傳統心態;③法製觀念增強。在今天的農村,農民們開始懂得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處理民間糾紛等重大事件時,農民逐漸傾向於通過正式的渠道來解決;④開放心理重構。傳統農民一生都留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少到外麵的世界去接觸新的事物和觀念,難免目光短淺,思維狹窄,心理封閉。在市場經濟的壓力和外部世界的吸引下,他們進城打工,在現代的都市裏不斷的接受新的事物、觀念、思想,使得農民的心理變得更加的開闊。

§§第四章 農村家庭與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