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的工作分五個步驟:第一是調查,第二是研究,第三是實驗,第四是表演,第五是推行。整個平民教育實驗的內容,是一個完整的工作係統。
為了進行四大教育,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定縣農村開辦平民學校,掃除青年文育;向農民講授生產技術,推廣農作物和牲畜的優良品種;組織合作社,改良手工業,並提倡其他副業,企圖解決農民的生計問題。他們建立了一整套保健製度,全縣有一個保健院,每區有一個保健所,每村有一個保健員,使各村農民都有接受醫藥治療的機會。開展鄉村文化藝術活動,推行節製生育,他們還經常對農民進行公民訓練,以解決所謂“私”的問題。
定縣實驗所形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概括起來說,就是以掃除文盲、辦平民學校為基礎,采用三大方式、推四大教育,以達到對鄉村的整體改造和建設。它的兩個基本點是:
(1)對社會進行整體改造的思想。所謂三大方式即學校式教育、社會式教育和家庭式教育,指的是教育的方式、組織形式。也就是說,是以全社會為覆蓋麵的。所謂四大教育,即文藝教育、生計教育、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這是從教育內容上講的。也就是說,要從整個鄉村社會所存在的各項重大問題出發,進行綜合治理、整體改造和建設。既不是隻看到或強調某一項問題,比如經濟或者教育,而忽視其他,也不是把相關的各項問題孤立起來,零散地、各顧各地去解決,而是強調四大教育相互配合、結成一體、相輔相成、連環進行,從而達到對社會的整體改造和建設,以取得整個社會全麵、協調和健康發展的效果。這種對社會進行整體改造和建設的思想和方法,是從定縣實驗中總結出來的,也是很科學的思想方法。它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與列寧講的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的思想,與後來出現的係統論以及今天西方提出的綜合國力論,以及鄧小平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思想,應該說都是接近或較吻合的。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中國,能夠明確地總結和提出這樣的科學思想,並用以指導鄉村改造和建設工作,更是難能可貴的。
(2)把“人”看作是根本的思想。所謂三大方式、四大教育,其核心都是在於“造人”。晏陽初常講:社會的各種問題,不自發生,是自“人”而生,所以,中國的問題雖然複雜,也必須先從發生問題的“人”身上,從四萬萬民眾的身上去求解決辦法,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正是基於這一思想,所以他在19年“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組織大綱”中就規定設立鄉村教育部,提出農民是平民教育的主要對象,並從1926年起逐步把工作轉向農村,因為農民占全國人口的80%。在農村中,又明確提出把重點放在對15~45歲青年及壯年的教育、訓練和培養上。人的生活需要,包括物質的、精神的,是一個整體,是“活的整個的人生”,所以對人的生活的改造必須是整體的改造。這也就是強調對鄉村社會進行整體改造和建設的依據和由來。在這一根本思想指導下,根據當時所認識的中國農民存在的愚、貧、弱、私四大病,而提出四大教育,即用文藝教育以治愚、生計教育以治貧、健康教育以治弱、公民教育以治私,借以培養和發揚農民的“四力”:知識力、生產力、健康力和團結力。這裏之所以把“愚”擺到第一位,而不是把“貧”擺到第一位,同樣體現了把“人”看作是根本的科學思想。晏提出:平民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除文盲、作新民”,必須四力具備,才能謂之“新民”,即成為具有知識力、生產力、健康體魄及公德心的“完整的人”。這同近年來,國際社會倡導的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相一致的,從這裏足以看晏陽初思想的超前性。
2.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梁漱溟(1893-1988)原籍廣西,生於北京。中國著名的文化人,對宗教、哲學、印度哲學,東西方文化,特別是儒學和中國農村問題均有一定深度的研究。他從信仰佛教,轉向對儒學和中西文化比較研究。最後對中國農村問題的探討產生興趣。1923年他在山東曹州中學講課時,提出了“以農立國”的觀點。強調了農村和農業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他在《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一書中寫道“隻有鄉村安定,乃可以安輯流亡;隻有鄉村產業興起,可以廣收過剩的勞力;隻有農產增加,可以增進國富;隻有鄉村自治當真樹立,中國政治才算有基礎;隻有鄉村一般的文化能提高,才算中國社會有進步,總之,隻有鄉村有辦法,中國才算有辦法。”在當時的條件下,他能有這樣的認識,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在中國曆史上他第一個提出了“村鄉自治”,就是現在的“村民自治”的主張。為此他身體力行,深入鄉下推行他的“鄉村自治”主張。
他下鄉可以說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李濟琛在廣東掌權,歡迎梁先生去廣東,1927年,梁先生到廣東準備開辦鄉治講習所,先準備十個小題目在青年中講習,並準備在廣東鄉下搞鄉治。但因蔣介石扣留了李濟琛而未辦成,梁先生於是從廣東回到北方。第二階段:梁先生的朋友在北方搞村治運動,在河南成立河南村治學院,同時在北京出定期刊物《村治月刊》,他們歡迎梁先生參加這個工作,並主編《村治月刊》。此時河南村治學院已籌備差不多,梁先生任教務長,1929年11月,他寫了《河南村治學院旨趣書》,並對學院內部進行了規劃。河南村治學院是培養村治人才,重點是搞農村自衛,院址在鎮平。經費由河南教育款項供給。第三階段:韓複榘當山東省主席,歡迎河南村治學院的一班人到山東搞鄉村建設,梁漱溟等在1931年,辦起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地址在鄒平。梁漱溟在廣東用“鄉治”,到河南沿用河南已有的“村治”,到山東則綜合了前二者的名稱叫“鄉村建設”這樣的名稱,在山東鄒平建立鄉村建設研究院。之所以選定鄒平,是因該縣靠近膠濟鐵路,離濟南又不遠,縣本身既不大也不小,容易搞。
鄉村建設研究院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叫鄉村建設研究部,由梁漱溟任研究部主任。該部招考大學畢業生或大專畢業40名,二年畢業,共訓練了兩期。主要教材是《中國民族自救之最後覺悟》和《鄉村建設理論》。畢業後大部分分配到實驗縣任科長和輔導員等職務。第二部分是鄉村服務人員訓練部。主要課程有鄉村建設理論、農業知識、農村自衛、精神陶練、武術等科目。第三部分叫鄉村建設實驗區,在鄒平縣進行實驗。實驗區有縣長、縣政府,縣政府隸屬研究院之下,縣長由研究院提名,省政府任命。
在多年的實踐中,梁漱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鄉村建設思想。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主要包括:
(1)在中國發展的道路問題上,梁漱溟主張走中國自己的路。他總結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受西方的欺淩和侵略的事實,認為西方的道路中國走不通,俄國的路也走不通。中國應“認取自家精神,尋取自家的路子”。中國的道路就是實行鄉治、村治,“振興農村,誘發城市”。他主張知識分子到鄉下去,同農民打成一片,這同毛澤東的主張大體是一致的。
(2)建立中國新的社會組織。梁漱溟認為,舊的社會組織崩潰了,就要建立新的社會組織,梁漱溟要建立的社會組織是什麼樣?他說:“中國如果有一個團體組織出現,那就是一個中西具體事實的融合,可以說是以中國固有精神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長處。……這個團體組織是一個倫理情誼的組織,而以人生向上為前進的目標(這兩項很要緊,西洋人亦將轉變到這裏來)整個組織即是一個中國精神的團體組織,所以說是以中國固有精神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長處。”
梁漱溟認為,中國是一個村落社會,民族自救的道路首先是“求其進於組織的社會”。這種組織有經濟的和政治的兩種。要達到經濟的組織化,必須實現生產和分配的社會化。西方生產社會化但分配還未能社會化。而中國有很多條件建立優越於西方的社會經濟組織。政治方麵要達到組織化,必須實現政治上的民治化。他認為,政治的民治化,“經濟之進於組織”是基礎。為什麼?這是由中國當時的形勢所決定的。西方資本主義侵入使城鄉關係發生變化,資本大都流入都市而農村處於衰敗境地。因此,通過農村產業合作組織,促進新式農業的發展,然後才有自治組織的建立,政治意識和習慣的培養,這就是他所謂的“村治”。
梁漱溟認為,實現建立新社會組織的道路,是靠鄉村建設運動。何謂建設鄉村運動?他指出了三點:①此建設工作或解決中國問題的工作,必從鄉村入手;②此建設工作或解決中國問題的工作,必賴鄉村人自身的力量為主;③此建設工作或解決中國問題的工作的完成,在實現政治重心、經濟重心都植在鄉村的一個全新組織構造的社會。他說:“我所主張之鄉村建設,乃是想解決中國的整個問題,非是僅止於鄉村問題而已。建設什麼?乃是中國社會之新的組織結構(政治經濟與其他一切均包括在內),因為中國社會的組織結構已完全崩潰解體,舍重新建立外,實無其他辦法。”
建立中國的新組織構造,為什麼要從鄉村入手呢?他認為中國是集家而成鄉,集鄉而成國,鄉村中從理性求組織有許多合適點。
梁漱溟構想出的新社會組織是什麼樣呢?他說:“一句話就是:這個新組織即中國古人所謂‘鄉約’的補充改造。”中國未來的團體生活將不但管眾人之事,而且富有人生向上互相勉勵之義——就是政教合一(把眾人生存的要求,與向上的要求合二為一)。具體說,呂氏鄉約就是從此意出發的。他的鄉約組織,是一個很好的團體生活,種種事情均行合作,但大家相勉向上則居第一義。他認為鄉約共有四條:①德業相勸;②過失相規;③禮俗相交;④患難相恤。這是一種鄉村組織。他想通過地方自治所要建立的新社會組織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就是想從鄉村自救運動、社會文化運動,慢慢來建設一個新的國家,依照他的理論地方自治健全了,新的社會組織也就建成了。
梁漱淇所說新的社會組織就是:中國如果有一個團體組織出現,那就是一個中西具體事實的融和,可以說以中國固有精神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長處。
(3)鄉村建設中的經濟建設問題。經濟建設問題是梁漱溟研究的薄弱環節,麵對傳統經濟在西方資本主義衝擊下發生的變化,他隻能拿當時學術界通行的觀點來敷衍解釋。但也不是沒有一點自己的東西,例如他對中國工業化的觀點,就很值得研究。他指出:“我們要求是翻起身來達於進步的健全的經濟生活。那就必須有進步的生產技術,社會化的經濟組織,而其關鍵則看能不能工業化。”如何工業化呢?他的回答:盡力於農業,從農業引發工業,“中國工業的興起,隻有這一條道。”
他詳細論證了工業興起於農業的客觀必然性。首先是農村有眾多的剩餘勞動力,迫使農民非兼營工業不可。其次工業化的資本和市場必須依賴農村。農村生產力發展了,購買力提高了,會直接帶動工業的發展。第三是近年來工業有向內地移動的趨勢。第四是工業向鄉村分散,農業工業相結合,鄉村都市化,都市鄉村化,是世界新風氣新理想,也是時代的要求。
如何促進農業的發展?他認為有些技術的改良措施是需要的,但緊要的還必須“先之以除弊”。治安問題——秩序不安是妨礙農民生產的第一大弊害,必須首先清除。運輸問題——運銷不便也直接、間按地影響農產品的流通和生產。此外,還有農民負擔問題,苛捐雜稅太重;災重問題,各種天災以及處理災害的不當,都威脅著農民的生存,等等,必須須一一解決。其次積極推動農業進步的辦法,如流通金融、科技推廣和促進合作組織的發展等等,也應該予以重視。看得出,他對這三個要點非常重視,尤其是科技和合作組織。他力主將科學技術引進內地農村,用新的科技來改進農民的生產方法和生活方式。他還主張在體製上發展農民的經濟合作,“大家要合作要組織起來,才能對於經濟上的事有所進行”。從整個看問題的立場而言,梁漱溟很明顯地傾向於合作主義。雖然他不同意階級鬥爭式的社會主義,但他對合作主義的社會主義自始至終都抱有興趣。合作社會的產生,他認為是“經濟競爭壓迫下弱者散者的一種聯合自衛自救。……中國經濟建設的前途,全靠合作。今日中國產業的開發、技術的改進、分配問題的解決……而專有待於合作。從大勢上看,中國必然要成一合作國家”。
最後,梁漱溟對他所謂的新社會做了概括性描述。①新社會是先農而後工,農業工業結合為均宜的發展。②新社會是鄉村為本,都市為末;鄉村與都市不相矛盾,而相溝通,相調和。③新社會以人為主體,是人支配物而非物支配人。④新社會是倫理本位合作組織而不落於個人本位或社會本位的兩極端。⑤新社會內政治、經濟、教育(或教化)三者是合一而不相離的。⑥新社會秩序的維持,是由理性代替武力。這六點,既是梁漱溟的理想,也是他的預測。經過60年的實踐證明,梁漱溟對新的社會的構想和預測,很大程度上是正確的。雖然,我們現在還未達到他說的那種狀態,但有跡象表明,社會也的確在朝著他預言的方麵發展。這難道不值得我們重視和認真研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