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楊梅的地域分布及品種(1 / 2)

楊梅(Myrica rubra Sieb.et Zucc.),英文名:Bayberry,Red Bayberry或Chinese Berry,原產我國東南部,屬於楊梅目、楊梅科、楊梅屬的亞熱帶常綠果樹,又稱朹子、聖僧梅、白蒂梅、朱紅、樹莓等,其野生種生長史可追溯到7000年以前,而人工栽培最遲也從西漢開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現在稱謂的“楊梅”這一名字來源於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其中寫到“其形如水楊子而味似梅,故名”。

一、楊梅的地域分布

我國是楊梅的主產國,鄰國日本有少量栽培,印度、緬甸、越南等國出產另外一種楊梅,果形小,常栽於庭院,作觀賞或糖漬供食用,歐美諸國也隻有少量的引種,大多作觀賞或藥用。楊梅作為我國特產水果,其鮮果色澤鮮豔,酸甜適口,風味濃鬱,富含多種礦物質元素、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成分,而且楊梅生長在遠離大城市的山區,極少或沒有被大氣汙染,栽培管理粗放,病蟲害較少,具有“綠色水果”之美譽,被公認為天然綠色保健食品,深受消費者青睞。

我國楊梅主要分布在東經97°~122°和北緯18°~33°之間,東起台灣東岸,西至雲南瑞麗,北至陝西漢中,南至海南島南端。地跨北、中熱帶和北、中、南亞熱帶。但經濟栽培則集中在我國的浙江、江蘇、福建、廣東、江西、安徽、湖南、貴州、雲南等省,其他如四川、海南、台灣等省僅有少量栽培或大多呈野生狀態。

從跨省分布角度,我國主要楊梅品種資源的分布可劃分成5個亞區:① 江蘇太湖沿岸和杭州灣南岸地區;② 浙閩沿海區;③ 華南濱海區;④ 滇黔高原區;⑤ 湘西黔東區。就長江以南各地區適應性比較而言,東部比西部好,沿海比內地好。

從主產省比較來說,我國楊梅種植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以南、海南島以北的省份,其中浙江的栽培麵積最大,產量最高,品質最佳。浙江的慈溪橫河鎮1996年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楊梅之鄉”,並率先通過有機楊梅認證,成為全國最早也是最大的有機楊梅產業基地。慈溪和餘姚兩地同時獲得楊梅國家原產地標誌注冊。慈溪市1989年開始舉辦“楊梅節”,至今已舉辦21屆;2006年開始舉辦楊梅仙子評選及頒獎活動,至今已經舉辦4屆。

據估計,當前我國楊梅的總產量約80萬~100萬t,種植麵積約11.5萬hm2,近幾年楊梅種植呈現較大的增長趨勢。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2001年楊梅種植麵積、總產量分別為4.7萬hm2、21萬t,2003年分別增加到5.4萬hm2、23萬t,2008年更是達到創曆史新高的7.5萬hm2、35萬t。浙江的楊梅種植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65.2%和77.7%,楊梅已經成為浙江省僅次於柑橘的第二大水果。

楊梅適應性廣,耐瘠耐旱,四季常綠,生長旺盛,是極佳的綠化樹種,也是優良的防火林。楊梅根係與放線菌共生具有天然的固氮作用,是亞熱帶地區治理水土流失的最好樹種之一。楊梅兼經濟效益與生態功能於一身,且生產成本較低,十分適宜廣大山區栽培,在南方各地的發展前景尤為廣闊。

二、我國楊梅的品種

楊梅在分類學上屬於楊梅屬楊梅種,我國楊梅種(Myrica rubra Sieb.et Zucc.)的栽培變種有以下8個:野楊梅、紅種、粉紅種、白種、鈕珠楊梅、烏種、早性楊梅和陽平梅。

在我國現保存的400份種質資源中,已通過省級鑒定(審定、認定)的楊梅品種共18個,依據成熟期早晚的順序排列為:長蒂烏梅、早薺蜜梅、大火炭梅、臨海早大梅、早色、安海變、丁嶴梅、西山烏梅、洞口烏、荸薺種、甜山楊梅、大葉細蒂、小葉細蒂、烏酥核、火炭梅、晚薺蜜梅、晚稻楊梅、東魁。

專家認為我國現有楊梅品種資源呈現三個特點:一是品種間差異懸殊,表現出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如果實小的單果重僅3g,大的達25g以上,最大單果重超過了50g。二是成熟期跨度較大,早的4月成熟,遲的7月中旬成熟,其中早熟種(6月上旬以前成熟的)占21.1%,遲熟種(7月成熟的)占12.4%。三是果實色澤十分豐富。有白色、粉紅、紅色、深紅、紫紅、深紫紅、紫黑和烏黑等,其中紫紅的最多,共有100份,占37.3%。從總體看來,實用價值較高的品種,幾乎都是深色品種,包括烏梅類和紅梅類的一些優良品種,它們的果實品質優異,適應性廣泛,在全國範圍內廣為應用,而淺色品種,如白楊梅、粉紅楊梅也有優良品種,但其最大的缺點是適應能力差,產量不及紅楊梅和烏楊梅,因而各地僅少量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