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無數個難眠之夜,本書稿在博士論文《寧夏近代教育研究》基礎上經修改、潤色總算進入收尾階段。不知怎得,看似簡單的後記,我卻是推遲了一天又一天,總也不敢動筆再敘。與其說是完稿後的放鬆,不如言是一種茫然、一種落寞,還有更多的不自信。怕自己不夠努力、不夠敏銳、不夠聰慧,更怕自己學識太淺,完成的三十萬字拙著會令對我寄予厚望的前輩及親朋好友失望。
曾幾何,聽父輩們娓娓道來遙遠的人事和他們在新疆、甘肅等民族地區工作的坎坷經曆,我便有一種衝動和神往,渴望有一天能自己動筆寫下曆史。很幸運,2006年我考入西北大學,師從著名曆史學家周偉洲先生,攻讀中國民族史博士學位。感謝恩師的引路之恩,他不僅授我以正規係統的專業訓練,而且指導我如何由教育學研究領域向少數民族曆史學跨度,深邃而富於哲理的精心點撥,使我領悟:作為教育學專業出身的曆史學博士,更應該明白教育學與曆史學研究的差異性和切合點,這樣才能在交叉學科領域裏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興趣所在。先生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嚴謹求實的工作精神,不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盡管先生很用心地教我,我也不敢絲毫倦怠,努力學習,但因我入行太晚,悟性又差,總離先生的要求差之千裏,怕是真的辜負了恩師的期望。
本書稿的修改,多蒙許多前輩學者的教導和指點,盡可能地保留了近代寧夏教育的第一手資料,還擴寫了相關的陝甘寧邊區教育。在思考論證過程中,針對專家、前輩們提出的問題,我反複思量,查閱大量文獻,謹守言必有據的師訓,力求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麵探究問題,提出新觀點。在這裏特別感謝評閱或參加我的博士論文答辯的諸位專家、學者,他們是中央民族大學的楊聖敏教授,蘭州大學的楊建新教授,陝西師範大學的郝文武教授、王欣教授、韓中義研究員,寧夏文物考古所所長羅豐研究員,西北大學呂卓民教授、陳國慶教授、黃民興教授等。他們的評審和寶貴意見,為我完成書稿《近代寧夏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
同時,感謝寧夏出版社王永亮老師,寧夏著名阿訇虎嵩山的孫子虎希柏叔叔,他們為我論文寫作提供可貴材料,並指點迷津。實實在在的關心和幫助,我會永記在心。還有一直以來關注我學業成長的碩士導師邱永渠教授,在我困惑、無助的時候,總能聽到來自福建師範大學的鼓勵聲。
感謝西北大學西北曆史研究所趙斌老師、王靜老師、李剛老師,陝西師範大學呂建福老師、李琪老師和所有其他幫助過我的教師,以及和我一起經曆了拚搏奮進的學友們對我學業的指點與解難。
感謝徐百永師兄、趙海霞師妹、高然師弟,以及西北大學西北曆史研究所其他師弟、師妹們,因為有這樣一個團結互助的集體,三年的讀博生活快樂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