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登柱魏連新
在農村,如何貫徹落實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並取得實實在在效果,我們認為應堅持不懈地突出“五抓”:
一抓教育。教育是農村道德建設的基礎,道德規範隻有入耳、入心、入腦,成為農民群眾自身的內在需求,才能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我縣以社會公德教育為突破口,實施了農民教育三步曲:第一步,發揮大眾傳媒的宣傳引導作用,紮實有序持續不斷地搞好宣傳動員。《旬陽報》開辦了“學習《綱要》,貫徹《綱要》”欄目,電視台開辦了“道德新風進萬家”專題,並充分利用廣播、牆報、板報、標語等形式,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方位地進行公民道德的宣傳教育;第二步,以《綱要》為基本教材,舉辦“公民道德學習知識競賽演講活動”,發放《公民道德學習讀本》、《公民道德指南》,在農村廣泛組織學習,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第三步,編寫《公民道德教育宣傳講義》,進村入戶進行宣講。把公民道德教育內容編寫成《公民道德教育宣傳講義》,選定培訓一批文化素質高、表達能力強的村級宣講員,組成宣講團,深入鄉鎮農戶中進行宣講,用身邊的事例講解國家的方針政策,教育群眾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範,指導群眾調整產業結構,引導群眾走文明富裕之路,深受農民群眾歡迎。同時,組建“離退休老幹部宣講團”,老幹部結合自身實際,將活生生的素材融於公民道德建設內容,現身說法,在全縣學校、農村廣泛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二抓載體。明確以鞏固提高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工作先進縣成果為載體,廣泛深入地開展農民道德實踐活動。以提高農民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目標,全麵深化“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把公民道德建設內容融入“十星”評選內容中,豐富、提高“十星”的道德建設含量。充分發動群眾,采取民主、公平、公開評選的辦法參與“十星”評選,加快致富步伐,建設文明富裕家庭,全縣十萬農戶踴躍參加“十星級文明戶”評選,參評率達90%以上,“十星戶”已達2.6萬戶;以改善信用環境為目標,開展信用村鎮創建工作。今年在全市率先開展信用村、鄉鎮、縣“三級聯創”活動,大力實施“暢通工程”,著力構建政府、信用社、村委會和農戶“四位一體”的社會信用服務體係。依據農戶貸款還款信用度評定信用等級,核發貸款額,發給貸款手冊,規定創建信用合格村的群眾在農業生產、生活中享受優惠信貸政策。目前,我縣已對100983戶農戶進行了係統調查,占農戶總數的93.3%,有近10萬農戶掛上信用牌。以已建立的道德評議會為主渠道,開展道德評議活動。圍繞農村稅費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和村務公開、計劃生育、公益事業等熱點及農村中經常發生的家庭鄰裏糾紛等難點問題,依據品行端正不違法、誠實守信不越德、應繳稅費不拖欠、計劃生育不超生、家庭和睦不忤逆、鄰裏互幫不生非、崇尚科學不迷信、健康娛樂不賭博、熱心公益不落伍、保護環境不汙染等10條評議標準,不定期對群眾言行及重點人和事進行義務評議,對廣大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采取評議會集中評議;對個別存在謬誤或涉及隱私、不宜公開的問題,由評議員上門談心拉家常;對好人好事,通過廣播、板報宣傳表揚;對突發性事件,實行就地評議;對“老大難”和焦點熱點問題,實施跟蹤評議,通過評議,評出了精神上的富足,也評出了物質上的富裕。社會活動中,假冒偽劣、坑蒙拐騙、見利忘義、損人利己、封建迷信、貪圖享樂的現象少了,誠實守信、相信科學、苦幹實幹、勤儉節約的現象多了,廣大農村已逐步形成增強道德意識、重視道德修養、遵守道德規範的良好社會風尚。從農民歡迎的事抓起,組織“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今年以來,全縣“三下鄉”活動共發放各類宣傳資料近6萬份(冊),為群眾義診700餘人次,贈送藥品、衣物價值2萬餘元,舉辦培訓81場次8000餘人,各類文藝活動參與人數近2萬餘人,全縣15萬個農村勞動力已熟練掌握了兩門以上實用技術,近千名農民獲得技術職稱,湧現了萬餘戶科技型經濟大戶,培養了一批“丟下鋤頭能唱戲”的“文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