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葉熒熒宿火明,碧煙不動水沉清。
紙屏竹榻澄懷地,細雨輕寒燕寢情。
妙境可能先鼻觀,俗緣都盡洗心兵。
日長自展南華讀,轉覺逍遙道味生。
——明·文徵明《焚香》
香學,簡言之就是香文化。它是用“香”作為媒介和載體來進行的文化活動,包括香材、香的製作、品香的方法、香的曆史、品香心理學、香的貿易史等以及與之相關的物質和精神層麵的其他內容。它是緊緊圍繞沉香這個核心香材展開的文化活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悠然的生活態度與自我愉悅心靈的智慧,表述了中華民族諦聽純淨心靈之音的禪意與簡樸。美好的氣味可以改變人的心情,提升人的心境,使人安寧和愉悅,從而智慧地思索,哲學地覺悟,“詩意地棲居”。研究中國香學,參與香文化活動,能使生活在當下的我們,在緊張浮躁的社會環境中,在生存壓力日趨增大的時候,放慢生活的腳步,舒緩疲憊的靈魂,在繁雜忙碌的塵囂中升起嫋嫋詩意,使我們的精神不再苦澀,心靈不再幹涸。在彌漫的芳香中,感受大自然神奇的美妙,升華人生品位,領悟生命的價值,體驗香與文化結合的獨特魅力。
香文化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活動,它所使用的不是一般的香料,而是一些罕見的貴重香料;它所研究的不是一般的薰燎嗅聞,不是大眾的生活用香,而是飽含中國傳統文化﹑充滿精神生活因素的香事活動。它是盛世之下人們對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也是財富與素養結合的高貴象征。
中國香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脈重要分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許多方麵都與她有著密切關係。她迷人的馨香伴隨著中華民族走過了幾千年漫漫長路。中國香學史上,曾經像秋夜的天空,群星閃爍;像春天的原野,繁花似錦。曆史上產生過眾多的香學大師,產生過彪炳史冊﹑影響深遠的香學著作。曆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高僧大德無不用香、愛香、惜香,中國的上層社會兩千多年來也始終與香為伴,對香推崇有加。
曆代文人對香事活動多有記載和描述,從《詩經》、《離騷》、漢樂府到唐、宋、元、明、清的典籍中,都有記香、讚香的詩歌和文章。代表我國古典長篇小說最高藝術水平的《紅樓夢》,也有一百三十多處寫到了香。
淡淡的馨煙,不絕如縷地延續著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美妙的氣息滋養著無數英賢的性靈真心;神奇的韻致,連接著天與人、人與大自然。香文化是盤旋在中國傳統文化金字塔頂尖那抹美麗而高貴的雲彩,她頑強而神秘,時隱而時現,她精靈般的身影下總是聚集著華夏兒女的精英,她或許無關乎曆史發展的緊要,但總是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掀起浪花,折射著曆史閃光的片段。執著、靈動的香韻在曆史長卷的字裏行間飄逸、彌漫……
南宋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描繪了一個理想化的書房:“明窗淨幾,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時取古人妙跡,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挲鍾鼎,親見商周。端硯湧岩泉,焦桐鳴玉佩,不知人世,所謂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閬苑瑤池,未必是過。”香具所放位置可見香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分量。香,寄托了文人冰清玉潔的高雅追求;香,消減了文人修身齊家卻難以治國平天下的鬱悶;香,給他們孤寂的生活平添無限雅趣;香,使他們的精神家園不再遙遠;香,讓他們在“澄懷慮性”後,進入高貴的孤獨。於是,他們的內心世界便無限地放大——動人的詩篇噴湧誕生,智慧的言論繽紛閃現,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就高高聳立在天地之間。
“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夜讀書”(清代女詩人席佩蘭《壽簡齋先生》),這是古今很多文人雅士所憧憬的一種讀書意境,香已經成為他們讀書生涯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香學是一個淵源久遠而又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文化課題。在日益國強民富的中國,她必將煥發出更加炫麗的光彩。挖掘、整理、繼承、發揚這一傳統文化,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我們深信,隨著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中國香學這朵傳統文化奇葩,必將再度怒放於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