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4日晚,鄭州市青少年宮,第三屆中國戲曲“金三角”交流演出正在進行。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李小鋒主演《打柴勸弟》,以其精湛的唱、念、做、舞,引起了滿堂彩,傾倒了行家和觀眾。
《打柴勸弟》是一出秦腔小生唱、做並重的優秀劇目。這次演出,對原作進行了壓縮、精練,保留精華,增加了新的音樂,設計了更合理更富有表演性的動作。老戲新演,更加耐看。整出戲,李小鋒準確把握住人物的內心活動及所處環境,著力調動全方位的藝術美感,酣暢淋漓地烘托人物性格。他所飾演的兄長陳勳擔柴上場。一亮相,就緊緊抓住了觀眾。那頗見功力的“柴擔子舞”,其中“閃柴擔”、“舞草帽”、“上山、下山”、“踩石頭過河”、“左右換擔”以及柴擔依肩部旋繞等舞蹈動作,極富生活氣息,優美大方,瀟灑飄逸。生動地表現出一個勤勞善良的終南山下砍柴哥哥的藝術形象。
戲曲是詠唱的藝術。李小鋒在《打柴勸弟》中的唱腔頗具特色,其最為突出的是“二音”的巧妙運用(俗稱撿彩腔)。這種憑借假聲翻高八度的唱法,難度大,不少演員視為畏途,李小鋒卻能運用自如。他的聲音透亮、通暢,善於表達人物啼哭哽咽、難以抑製的感情波動,而就在這一悲一泣一訴之間,傳遞出了兄長對小弟愛護備至、感人肺腑的拳拳之心。
李小鋒的藝術,無論是唱腔還是表演,人們最容易捕捉到的都是一個“情”字。出情出人出戲,是李小鋒追求的藝術目標。在《打柴勸弟》中,他把兄弟手足之情,兄愛弟,弟憐兄,互相關懷,相濡以沫的深情厚誼揭示得自然傳神,驅使觀眾在欣賞的同時,受到一種真、善、美性格的感染,從而激發共鳴,溫暖心田。如果說,李小鋒在演唱中注重聲音藝術上的感情色彩的話,那麼,在表演上他則注意把握分寸感,刻意將技巧巧妙地融於表演的情境之中,把技藝緊緊貼近劇情與人物性格,一招一式,皆“為情而使,夠於劇技”(湯顯祖語),同樣完成著出情的使命。演出前,他提前醞釀感情,進入角色,全身心投入。演出時排除一切雜念,超常發揮,達到出情的最佳狀態。他說:“我似乎覺得,我就是陳勳,此時此刻,舞台上正在發生這件事。”誠若斯言。
成功來之不易。成功的背後,是艱苦的磨煉。李小鋒1975年考入臨潼縣文藝訓練班,1980年考入陝西省戲曲藝術學校,主工文武小生。1987年畢業後被分配到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工作。在這個“西北最高戲曲學府”裏,他如魚得水,倍加努力,在唱腔、表演等舞台實踐等方麵均有大的提高。李小鋒有一副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對唱腔有極強的領悟力,同時他善於博采眾長,融會吸收,逐漸形成了樸實自然、凝重大方的表演風格。他的戲路寬,文武皆擅,曾先後在《白逼宮》、《周仁回府》、《西湖遺恨》、《清水衙門糊塗官》、《盤腸戰》、《打柴勸弟》等幾十出劇目中擔任主要角色,塑造了眾多性格各異的藝術形象。曾榮獲陝西省“西鳳杯”廣播大賽一等獎,陝西省“公主杯”電視大賽一等獎,西北五省區“太陽杯”民族戲曲邀請賽一等獎,第二屆秦腔卡拉OK電視大賽一等獎第一名,第三屆“西鳳杯”秦腔精英邀請賽特等獎,1993年被評為秦腔“十佳”青年演員。曾先後參加了香港“中國地方戲曲展演”,第三屆中國藝術節,芬蘭“庫奧皮歐國際藝術節”演出。1994年他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先生為師,努力開拓小生表演藝術領域,並舉辦了“秦腔小生李小峰專場演出”,受到專家和觀眾的讚譽。
199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