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德黑蘭“曙光旬”國際藝術節組委會邀請,年初我率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楊七娘”劇組赴德黑蘭進行文化交流演出。
大年初二晚8時20分,一架伊朗航空公司的波音747飛機從首都機場衝天而起。北京——德黑蘭,6000餘公裏的距離,經過不到8小時的飛行,儼若手拉手地聯係在一起了。德黑蘭時間午夜23時45分(北京時間淩晨4時15分),我們站在了德黑蘭機場的停機坪上。藝術節組委會的接待人員在歡迎的同時,不忘叮囑女士們快快蒙上頭巾麵紗,我們頓時大悟:代表團已經置身伊朗的首都德黑蘭了。
我們這次帶給伊朗人民的《楊七娘》,是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精心打造的保留劇目,多次出國進行文化交流演出,被西方藝術家譽為“一顆東方藝術的璀璨明珠”。戲的思想內容昂揚渾厚,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民族風格濃鬱凝重,稱得上是東方文化的精品之作。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信念,千古流傳的楊家將那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容易同伊朗觀眾迸發共鳴。加之,演出陣容強大整齊,服裝鮮亮特色,武打精妙高超,旋律優美動聽,首場演出,便獲得巨大成功。劇場爆滿,觀眾心馳神往。每逢演到精彩片斷,觀眾便報以熱烈的掌聲。而當演出結束,全場更是歡呼聲、掌聲、口哨聲交彙成沸騰的海洋。演員數次鞠躬謝幕,欲罷不能。特別需要說到的是,劇場內沒有字幕,也沒有音譯設備,觀眾隻是憑借宣傳材料上那短短的幾句波斯語介紹,便看懂了戲,找到了直觀感覺,激發了心靈碰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魅力,誰能說不深邃?中國戲曲、秦腔藝術的巨大表現力,誰能說不征服人呢?
《楊七娘》首綻英姿,在德黑蘭漫卷起一股中國戲曲藝術的旋風。第二場的戲票成為德黑蘭緊俏的商品。有趣的是,連我們的大使館也搞不到票了。第二場演出結束後,觀眾熱切地要求再加演一場。藝術節組委會負責人卡巴萊先生更是在提出加演一場的同時,還受音樂節組委會的委托,望我們再留一個星期,為即將開幕的德黑蘭國際音樂節作開幕演出。盡管因另有任務,藝術團不可能在伊朗逗留,可盛情難卻,演員在十分疲勞的情況下,還是犧牲白天休息時間為觀眾加演了一場,滿足了伊朗朋友的心願。本屆藝術節德黑蘭方麵邀請德國、英國、意大利、希臘、埃及和中國等文化發達的國家參加。應當說,這些國家帶去的節目也是很精彩和富於特色的。比如我們看到的埃及一台叫做《渡過生活》的戲劇,生活流程大起大落,情緒衝突彌漫全場,人物行動大俗大雅,表演形式另辟蹊徑(這個戲采用了演員與觀眾共同在舞台上演出的形式),看後令人頗受啟迪。但由於觀眾人數較少,影響也就有限了。綜觀《楊七娘》三場演出,觀眾達5000人。德黑蘭的主要新聞媒體國家電視台、《世界報》、《伊斯蘭共和報》、《德黑蘭時報》等都報道了演出的盛況。觀眾簽寫的評選本屆藝術節優秀節目活動,《楊七娘》名列榜首,楊七娘的扮演者李娟榮獲最佳表演者稱號。藝術節組委會主席馬基德·沙裏夫考達埃爾在專門為《楊七娘》舉行的研討會上興奮地說:“我已為你們定好了下一屆來藝術節的機票。”《楊七娘》在德黑蘭拉上了帷幕,可它漫卷起的藝術旋風至今仍在吹拂。不是嗎,2002年第20屆“曙光旬”國際藝術節組委會已經向陝西省文化廳發來了電傳,盛邀我們再組藝術團赴德黑蘭為他們的藝術節增添光彩。
圓滿結束了對伊朗的文化交流演出,我們就要告別德黑蘭了。此次伊朗行,使我們看到了許多許多,也使我們想到了許多許多。我還未來得及梳理好自己的思緒,便已登上了回國飛機的舷梯。站在機艙門口的最後片刻,我大聲喊出了一句剛剛學會的波斯語單詞“色兩目(您好!)德黑蘭”,“色兩目,伊朗朋友!”
200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