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雨打芭蕉(3)(3 / 3)

學習任長霞,學一個樸實無華,真實無暇,頂天立地,以百姓安樂為己任的長霞,學一個恪盡職守,光明正大,敢作敢為的長霞,“有為而威邪惡畏,為民得民萬民送”!真實的長霞,假若有一天,她不在報紙上,也不在文件上,更不在電視上了,她必定在人民心中!永遠!永遠!

死後見報,如何?

在飛機上翻閱《聯合早報》,看到幾則關於喪葬的啟事,很有意思,茲錄一例:

哀啟 者

先嚴××府君(女人則比較複雜,要交待夫家、娘家的姓氏及本人的名諱,如“先慈張門王氏××孺人”),於×年×月×日×時壽終正寢,享年××歲……孝眷男女隨侍在側,親視含殮,即日尊禮成服,定於×年×月×日×時由居地扶柩引發至××火化場火化……

恭屬姻親世族鄉友哀此訃聞

往下即“哀啟者”名單,由死者平輩寫起,逐輩羅列子、侄、媳、婿、甥等……最後強調:“親朋尚有內外眷屬眾多,恕未一一啟錄……”這就照顧了不便前來的遠處親友……來與不來,他們看到報紙後,根據情況而定……

如果死者是天主教徒,其用詞便又不一樣,例:

我們的至親××君(女士)於×年×月×日×時,蒙主恩招,安息主懷,在世寄居××載,謹訂於×月×日×時星期×在××處舉行追思禮拜,定於×月×日×時×分舉行安息禮拜,由××處扶柩引發至××火化場第×廳,於×時×分火化……謹此敬告主內兄弟姐妹及親戚朋友……

佛教徒又稍有區別,除了訃告如前,當地的佛教組織還會刊登一個吊唁啟事:“××老先生往生”;正文是八字佛語:“花開見佛,即聞佛乘……”此類啟事從容達觀,哀而不傷……

亡人啟事內容不少,如同行追悼、周年紀念,及親屬答謝,等等……至於生日慶典、喜結連理、孩子滿月等,也都以廣而告之的形式出現在報紙上……這最是方便遠方的朋友了:你因故不能親臨現場也沒關係,同樣也登一則廣告,或發哀思、或寄祝福,程序簡化、費用減少,且域內皆知,從而“顯其父母、揚其名聲”,有百利而無一弊也……

我不厭其煩地敘說海外華人的報紙啟事,並不是想將那類文體“出口轉內銷”,而是覺得那種通過登報來處理“人生大事”的方式,實在是可以推廣大陸……“人生大事”莫過於婚喪嫁娶了,此處隻談“喪”……

大陸的喪葬形式基本兩種:火葬與土葬……政府雖然提倡火葬(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除外),但是疆域大了,仍有相當的地區、相當的人樂意土葬……土葬程序複雜,費工時耗錢財……

就說關中吧,一個老人自去世到安葬,大致要經曆如下過程:請陰陽、看日子、勾穴(確定墓地)、挖墓、磚砌、開吊(親朋好友前來吊唁)、請樂工(即吹鼓手,現在一般是一台戲)、安葬,然後便是“七期齋齋”(孝子孝孫平均每七天去墳上祭奠一次,共七次,算把“七”過完……再後邊是百日、周年……三周年時仍要大操大辦一次,一是表示盡孝期滿,二是再向人們顯示一回兒孫如何孝順、家庭如何富有,其排場、其熱鬧的場麵,常令某些活著的同輩瞠目結舌,甚至羨慕得恨不能也去死)……有人粗算了一下,“安息”一個老人,一般花費在一萬到兩萬元之間……富裕人家就不說了(即使富裕也還是節約點好),家裏窮再好麵子,那可真是“死不起人”呢!

實際上如此的喪葬揮霍、煩瑣勞累,早讓人厭倦了!何不仿效海外華人――親人亡故,登報致哀呢?

可是又出現一個問題……哪家報紙肯這樣做呢?我們的報紙訃告,隻為一定級別、一定身份的逝者刊登……這既是特有的國情,也是新聞的特點,自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們芸芸眾生,固然沒有級別,固然沒有“身份”――盡管有一個真真實實的身份證,但我們為什麼就不能上報紙呢?我們知道,上報紙要有條件:要麼是大人物,要麼幹了大事(含大好事、大壞事、大奇事、大怪事)……我們是平頭老百姓,我們是勞動者,我們一輩子默默無聞,就隻想死後見一回報,好麼?

看來這是個實際問題……其實解決起來,也並不難……反正報紙也有商品屬性,就自身發展而言,辟一塊副版出來,專門刊登百姓訃告,收錢便是……報紙開了源,又貼近了群眾;百姓抒發了喜憂,同時節約了錢財,這才叫“以人為本、搞活經濟”呢……

淡泊文學

――在楊淩文苑首屆文學獎頒獎大會上的發言

各位老師,各位朋友:

非常高興參加我們楊淩作協、楊淩文苑首屆文學獎頒獎大會,很榮幸,我的作品能夠在這次會議上獲獎……首先我要感謝朋友們對我的作品的厚愛,以及對我個人的關注、鼓勵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