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說古論今(3)(3 / 3)

――兼答方英文先生

方英文先生看了拙文《楊陵、隋煬帝陵及其他》後,來信問:“我記得隋朝還有一個皇帝?”於是我查了史料,發現我確實弄錯了,少記了一個皇帝,繼續查下去,發現不是少計了一個,而是少計了三個……

公元581年2月,楊堅從自己的外孫九歲的宇文衍手裏奪得帝位後,即建立隋朝,為開皇元年……604年7月逝,太子楊廣即位……楊廣即位不久便幹了三件大事:一是發布詔令營建洛陽為東京(後改為東都);二是開鑿大運河;三是修築榆林到紫河(渾河)一段長城……勞民傷財,奢侈浮華自不待說,單是修築長城就死傷百姓幾十萬人(一說百萬人)……

大業十二年七月,楊廣第三次巡遊江都,這時候隋國內已是舉國騷動,四處暴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可是楊廣到了江都後還不想回來,甚至給離鄉背井的將士們都找了老婆……偏居一隅,水殿龍舟,笙歌弦管,樂不思京呀!實際上此時隋朝有三個朝廷,東京洛陽、西京長安、南京江都(揚州)……前兩個是開了會,發了文的,後邊這個因為皇帝住在那裏,朝政便跟到那裏……亂世之年,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人人向往的大買賣,於是這三處朝廷後來便以各種理由分別擁立了三個皇帝……

楊廣死的那一年是公元618年3月……早在617年11月,李淵帶頭立了太子楊昭的兒子楊侑為恭帝,李淵是乘農民起義的浪潮從太原殺進長安的……那時候楊廣還在,李淵便找了個“國難當頭,朝中不可一日無君”的借口,孫子為帝,爺爺便是太上皇,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曆史證明,這是個很不錯的借口……第二年5月,也即楊廣死後不到兩月,楊侑便將帝位禪讓給李淵……又過了一年,619年5月,不到十五歲的楊侑便去世,史家認為這絕非正常死亡……

這時候江都那邊在煬帝死後幾天內也立了個小皇帝,當然這是由宇文化及一手操辦的,殺一個立一個……這便是楊堅的三兒子楊俊的長子秦王楊浩,半年後亦為宇文化及殺害,順便取而代之……

楊侗是楊廣的大孫子,太子楊昭的兒子,很得楊廣器重,楊廣出巡,一般總由他留守東京……楊廣被宇文化及殺死後,618年5月,洛陽的留守官員數人共同擁立楊侗做了皇帝,改年號為皇泰……洛陽小朝廷曆來就不團結,大臣間互相鉤心鬥角,不久權力便落到了大將軍王世充手中,接著又演繹了一出皇泰帝讓位於王世充的鬧劇……這個小皇帝在位時間最長,大概十一個月,終被王世充殺害……

想想很有意思,隋朝從楊堅始,便一直玩著禪讓的遊戲,很文明的,很文化的,很符合孔子的“非禮勿行”……可是總不徹底,玩著玩著便動了刀子,顯見得,文明和文化在這裏完全是個裝飾……

不管是脅迫的還是自願的,總歸王位拿到了,沒費一顆子彈,這些小皇帝小的四五歲,大的十來歲,吃飯尚不知饑飽,拉屎還找不到地方,能有什麼思想,可是篡位者害怕呀!因為自己終歸不是明路上來的麼……

看來奪取政權的遊戲從古到今,都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當然更多涉及的是政治生命……再文化的手法,都是個包裝,撕破了包裝,那裏麵必定是匕首,毒藥,炸彈,或者化成美女的毒蛇……

雖然三個小皇帝,分別幹了幾個月,可是曆史隻承認李淵立的恭帝,這恐怕有兩個原因,一是長安是名副其實的京都,正的,其他都是偏室;二是唐朝興盛始於李淵,不承認恭帝,等於不承認李唐王朝的合法地位……從時間上看,楊廣三月死的,楊侑五月讓了位,這個恭帝實際上在位不到兩個月,李淵一手操辦,來路也不大明白,所以史籍上常常忽略……龔弘的《隋唐人物》說:“隋代的傳國最短,才傳二世三十八年而亡,但卻是唐代盛局的前奏……”

勝者王侯敗者寇!所以隋朝有三個皇帝的說法應該是比較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