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那位堪稱“以身殉職”的醫生(我以平常人的心理推想),當時若能稍許換個角度思考,換個方法處置,給這位把生命寄托在紅包上的病人以理解和安慰,不把他理解為腐敗和腐蝕,不把事情看得那麼嚴重,不過激,不獨潔――先看病再說,那麼後邊的事多半不會發生,也不會搭進去兩條人命(殺人者也要償命)……麵對同樣一件事,第四軍醫大學的陳富林醫生是這麼做的……
一個齶裂患兒的家長在手術前一天的晚上送給陳富林醫生一個裝有五百元錢的“紅包”,陳醫生既沒有報告紀檢委,也沒有嚴詞拒絕,更沒有搬出黨紀國法來狠批病人一通……他的做法是:先收下“紅包”,第二天進手術室前,讓護士長轉交給患兒家長,並囑咐他們放心……想必陳醫生從醫多年,理解患者的心意,不相信患者會“送禮於前、舉報於後”……他坦坦蕩蕩地這麼做,猶如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有禮有節,合情合理,讓患者和家屬心裏踏實,打下了配合治療的基礎……況且以他一人之微薄力量又如何能改變那絕非一日、絕非一人所形成的社會風氣呢!可想而知,他當時已將個人風險置之度外……
我們也就此看到了醫家和病家的無奈!
我無意於責怪那些視醫德為生命、守身如玉的醫生,他們當然沒有錯……要知道,現在的醫生也不好當,當一個好醫生則更難,他們也有難言之隱……陳醫生處理紅包的事有了圓滿的結局,上了報紙,人人稱頌,可是那個被患者殺害的倒黴的醫生也沒有錯呀!醫生不過是恪守醫德,誰知道那病人就那麼固執,就那麼狹隘,就那麼殘忍!這世間的事情真是太複雜了,太變幻莫測了,太多意外了,太讓人難以理解了……可知如今的事多半是合情不合理,合理的又不合法,合法的事又常常讓人難以接受,眼下有一時髦的說法叫做“錯位”……
單就這件事情看,我們該責怪誰呢?怪那些錯位的思想嗎?可是這些思想又是哪裏來的呢?
(三)
《西遊記》第九十八回中寫道,唐僧師徒曆盡千辛萬苦到了西天,雖然佛祖親自批準賜給真經五千零四十八卷,但因沒有“人事”孝敬掌管經書的兩位天尊,阿儺、伽葉便發給他一擔“白卷”……唐僧師徒不解,便去問如來,想不到如來竟說:那是“無字真經”,比有字的還好……
佛祖說:“他們二人問你要‘人事’的事情我已知矣……經不可輕傳,也不可空去,這話是我說的……前一向我們去舍衛國的老趙家念經,隻念得一遍,就要收他三鬥三升米粒大的黃金……忒賣賤了,隻怕後輩兒孫沒錢使……”原來是這個道理,空手來取,隻能給你無字的白本……要取真經,就要來真的,這叫做“真經”要用“真錢”買,等價交換,合情合理……你還有什麼話說?
按照佛祖的意思,交出了紫金缽盂,果然順利拿到真經……這事連吳承恩先生都有些過意不去,在旁邊說:“大藏真經滋味甜,如來造就甚精研;須知玄奘登山苦,可笑阿儺卻愛錢!”
(四)
王翦向皇帝要賞賜,醫生收紅包,唐僧取經要送“人事”,這三件事本來風馬牛不相及,可是他們分別代表了天上和人間、古代和現代的價值取向,我把它們湊到一起是想說明這樣一個道理:
首先,這三個故事都跟錢財有關,“錢”是數字化的財富……富甲天下,便可通神鬼,自然天不怕地不怕,可是窮極了的人也是天不怕地不怕……“光棍難纏”!“喝了咱的酒,見了皇帝不磕頭!”兩個社會極端的人群在對財富的認知上原是相通的……我們也由此見識了錢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