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歲月留痕(2)(3 / 3)

我從鐵路南邊走近道,經過貨場直接上了站台……站台上,沒有火車,四等小站,出入管理也不甚嚴,有零零星星七八個人在散坐著等車……掃視一遍,見有一個人高高坐在一個裝了半截糧食的口袋上,旁邊還順地躺著一個鼓鼓囊囊的口袋,髒兮兮的白襯衫套在深藍色的線衣上,很是顯眼,看樣子是個麥客……

我走近一看,那口袋雖然是反過來,紅漆寫在正麵的“防洪指揮部”字樣依然清晰地滲了過來……我對著他屁股下的口袋踢了一腳,大喝一聲:“裝的啥?”這一踢,我感覺到了,是麵粉!“站起來!打開看看!”跟我來的小夥子直接就把那人一把揪住,打開口袋,裏麵套著麵袋子,裝著麵粉,旁邊一個倒地放著的口袋裝了杠子饃,兩雙七八成新的布麵膠鞋……這賊原是用我們的口袋裝了我們的糧食,還順手牽羊拿了民工的鞋……仔細辨認,這正是我們丟的東西……

賊逮住了,東西找到了,本該罷手……看那麥客一臉可憐兮兮,不住地回話(道歉),周圍也沒有同夥,大約是家鄉遭了災的農民,穿著明顯是政府救濟的衣服……偷來的東西尚來不及享用,頂多?了個杠子饃……他說他從南山腳下幫人割完麥子要轉場,走到我們那裏原想討口水喝,一推窗子竟然開著,於是就……有了一袋麵粉和杠子饃,他哪裏都不想去了,隻想趕緊扒火車回家……給人割一料子麥,掙的錢大約也就值這麼多!

這事要放到現在,打兩下罵幾句也就算了……可那會兒的人生活單調,思想單純,是非分明,極講政治,抓到盜賊,第一想到的是交派出所……

派出所長大約這類事經見得多了,給了一條繩:“拴住,小心跑了!讓他把麵扛著,先拉出去遊個街,派兩個人押上……”

一個民警遠遠跟著,兩個民工一前一後牽著繩子,麥客肩上扛著麵粉,身上捆著繩子,屈辱地低著頭,在人群中穿行,一任行人唾罵,衣服浸透了汗水,額頭上豆大的汗珠往下滴答……我突然心裏一揪,看不下去了,這場麵,五六十年代見得太多了!我有些後悔,不該把他送到派出所來!

由於街上人太多,遊了大概半個小時就回來了,我跟所長悄悄地說:“麥客也可憐,東西也沒損失,畢竟是下苦人,我再給留幾個饃,是不是從輕發落算了?”所長意味深長地笑了笑:“這你不用管,交到派出所,我們總得按規矩辦!”

這是我平生破的唯一的“案子”!賊抓到了,損失挽回了,我盡責了,可是我一點也沒有破案的喜悅和激動,心情反倒有些沉重……

我們前腳走,派出所果然後腳放人……所長在電話裏不無歉意地說:“你們要理解,這年頭,小偷抓不完,派出所也管不起飯啊!再說,都是窮人啊!”

這正是我期盼的,心裏稍稍得到了點安慰……可是那天遊街的情形,至今想起來心口還如針紮一樣的難受……就那點糧食,在那個年代,竟使一個人喪失人性的尊嚴!麥客也是人哪!真的是“人窮誌短”嗎?

這就是那個年月的現實,雖然已經成為曆史……

“麥麵饃”的回憶(糧食的故事之四)

有一次,我在路上問一個中學生模樣的孩子:“你們現在是不是都不喜歡吃麥麵饃了?”因為我剛剛看見他把吃剩的半個饅頭扔到路旁的冬青樹下,白生生的饅頭上麵還殘留著油汪汪的辣椒……

那孩子用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什麼?麥麵饃?不懂……”臉上並沒有一絲的尷尬,然後飛快地離開……我歎了口氣,不顧路人冷漠的眼光,撿起了被拋棄的那半個饅頭,小心地用紙包起……至少,它可以喂喂那些流浪的狗和貓,假如時光倒退四十年,這就是我的美味,我的佳肴,我會毫不遲疑地,大口地吃掉它……

眼前這個被扔掉的,太陽下白得有些刺眼的半個饅頭,勾起我一縷淡淡的回憶……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糧食普遍短缺,糧食中細糧尤其短缺,城裏還有30%細糧搭配,農村裏粗糧能吃飽就算不錯……一年到頭“借著吃,打下(打下糧食)還,跟著碌碡過個年”……這個現象一直持續了好多年……

前些年陝西電視台做過一期“穿越貧困”的節目,有一個情節讓我唏噓不已……說是偏遠山區縣的一個農婦,摘了些洋槐花,想給孩子拌點麥飯,端著碗去鄰居家借“紅麵”(即小麥取過麵後的麩皮,有別於白麵)……熒屏上傳出鄰居話外音:“你前兩天借的還沒還呢!”那農婦對著鏡頭不好意思地說:“麥快黃了,打下就給你還!”窮得連一把麩皮都沒有,雖然說的是現在個別地方的貧困現象,卻正是那個年月普遍的真實的寫照……

那時候,生產隊打下的麥子,先要交公糧、購糧、戰備糧、儲備糧,分到農民手裏的就沒有多少……粗糧是農民日常的主食,輔以瓜菜……饅頭分麥麵和玉米麵,小麥麵做的就叫麥麵饃,玉米麵摻一點(5%-10%)麥麵的就叫玉麵饃,純粹的玉米麵做出來的就是玉麵粑粑,就是現在的發糕……

大部分人家一年四季上頓下頓吃的玉米,玉米麵做的攪團、玉米磨的糝子,等等……吃得多了,心口頂,胃發酸,幹活沒力氣……“文革”那年學校停課,我和同學扒火車去興平,貨車沒有準點,一連三天在悶罐子車廂裏被拉過來拉過去,總停靠不到我們學校所在的火車站……走時在學生灶上吃的那一大碗玉米糝子一泡尿尿得無影無蹤,我們餓得頭昏眼花,沒有一絲力氣,幾乎從火車上爬不下來……好容易停在一個小站,用身上僅有的八分錢二兩糧票買了一個饅頭分著吃下,立馬四肢有了精神,扒了一節煤車終於回到學校……那時候,我親身體驗了“麥麵饃”的能量……

農村裏什麼時候吃麥麵?兩個時間,大忙天和過年……夏收大忙,活路重,千緊萬難也要讓地裏幹活的人吃好,剛打下的第一場麥子曬幹揚淨磨成麵粉分給社員……這個時候大多數農民能敞開口子吃幾天細糧,夏收一過,口袋就紮起來了,直到過年……春節時候,家家白米細麵,積攢了一年的細糧集中吃到正月十五,年過完了,幸福生活就結束了……

最近看到了一些資料,方知新中國成立後,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人口多固然是一個因素,但那時候無休無止的政治運動,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後來的“十年動亂”,猶如雪上加霜,使得農業和農業生產遭受了巨大的創傷……幾十年間,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一直為人民的溫飽問題所困擾……

其實,告別粗糧,吃飽吃好,徹底解決糧食問題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責任製,極大地調動了生產力和生產積極性,科學種田,品種改良,多種經營,農業全麵豐收,農村和農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粗糧倒成了缺物,成了保健食品……可是我們這些經曆了困難年月的人,總是不忍心糟蹋糧食,“粒粒皆辛苦”啊!什麼時候,都是這樣……或許不合時宜,但是“積習難改”呀!

現在的孩子一生下來就吃的精粉,沒有吃過“玉麵饃”,沒有比較,他們哪裏會知道什麼是“麥麵饃”,什麼是“玉麵饃”!

秋天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