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型女農民培養體係(3 / 3)

(2)培訓師資及經費相對匱乏。

除“陽光工程”、“勞動力轉移培訓”等少數項目對參加培訓的女農民給予補助外,大多數項目沒有相應的補助;購置相關的書籍、光盤等技術資料也都需婦女自己購買,影響了婦女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3)多頭培訓現象嚴重。

農村婦女培訓是一項廣泛性、複雜性和持久性的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但在實際中,教育、勞動、社會保障部門,農辦、農業廳局、科技部門等等掌握一定培訓資金,由於統籌協調不夠,資金沒有統一歸口管理,教育培訓資金分散,導致各自為政,各招各的生,各辦各的班,重複培訓,受訓範圍狹窄,培訓效果不理想。

3.教育培訓主體問題

(1)授課對象參差不齊。一些培訓機構或單位,為了完成培訓任務,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受教育程度,不顧受訓者喜好、需求,盲目召集一班人上課,結果是有的聽不懂,有的又覺得沒意義,不想聽。主體學習意識不強。因參加培訓會誤工,結果有的婦女不願意參加。有的為領取誤工費,參加了培訓但並沒有真正的需求。

(2)主體積極性不高。因為絕大部分培訓班都是短期班,內容沒有係統性。有的培訓班純粹是搞形式,隻要參加培訓,就發給相關證書。證書作用不大,也就沒有了吸引力。

4.教育培訓內容問題

(1)培訓質量不高。在鄉鎮一級,大部分婦女參加的技能培訓多是應需、應時培訓,因受到培訓設備、資金、師資的影響,隻能是粗淺的入門培訓、單一的技能培訓,根據市場和企業需求的訂單式培訓相對少,沒有技能鑒定和資格證書,技術含量高的培訓相對少,缺乏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

(2)授課可操作性不強。培訓以短期的口授形式進行,以課堂教育灌輸式為主,實踐性較差,主體參與不進去。

(3)係統性和專業性缺乏。大多數培訓是針對某個具體項目來開展的,培訓內容單一,缺乏係統性和長期性,更缺少長效的激勵機製,很難全麵提高女農民的綜合素質。

農村婦女教育培訓中諸多問題的存在,說明構建新型女農民教育培訓體係為當務之急。

四、新型女農民培養體係的構建

新型女農民培養的根本目的在於踐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通過提高農村婦女的綜合素質,增強她們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使她們在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構建中與農村男性一樣獲得同等的發展資源與機會,真正發揮農村婦女作為新農村建設主體性力量的作用。因此,新型女農民培養是一項係統的複雜的“軟實力”工程,涉及培養目標、培養方向、培養原則、培養途徑及培養體製機製等多方麵的內容。

(一)新型女農民培養的目標和方向

1.新型女農民培養的目標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以婦女為本的理念,從基礎教育入手,從人的全麵發展和統籌城鄉的高度出發,加大農村婦女人力資本投資,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與特點,圍繞各地優勢特色產業,加強婦女培訓,使農村婦女掌握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形成適應市場競爭的經營能力,養成現代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通過提高廣大農村婦女的素質,培養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新型女農民,最終把農村女性人力資源潛勢轉化為創業上的智力優勢、經濟上的效益優勢和新農村的發展優勢,促進婦女自身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2.新型女農民培養的方向

通過培養新型女農民,使農村婦女實現五大轉變:

一是實現從就業型向創業型轉變。務農是就業,但依靠發展傳統農業農民難以增收致富。因此,通過培養新型女農民,提高她們的綜合素質,發展現代農業,推動婦女參與全民創業,才能增強她們創業致富的能力。

二是實現從身份型向職業型轉變。在當下的中國,“農民”二字更多的時候被貼上了一種非職業的標簽。而新型女農民則把務農作為一種職業。她們對農業進行產業化經營,利用市場機製和規則獲取報酬,追求利潤最大化。

三是實現從經驗型向知識型轉變。傳統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生產要素投入以勞動力為主,農民以傳統的直接經驗技術為基礎,使用簡陋的農具和人力、畜力進行生產,農業生產的主要目的是自給自足,農民不需要有多少專業知識和技術就可以完成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而現代農業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農業生產要素投入以資本和科技投入為主,生產工具完全實現了機械化,投入品科技含量高,也就是采用現代科技、現代生產手段和裝備進行生產,運用現代科學理念及方法進行經營和管理,是生產率和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商品化的農業,要求婦女從經驗型向知識型轉變,獲得並學會使用優良的新生產要素,“獲得更多的從科學中得出的技能和知識”。

四是實現從單幹型向組織型轉變。農業組織化程度是一個國家農業發達狀況的重要標誌,新型女農民會經營的關鍵是要有市場風險意識和駕馭市場的能力。我國發展現代農業,麵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風險在加大,婦女隻有組織起來,加強合作,才能抵禦市場風險,參與市場競爭。

五是實現從被動型向主體型轉變。在傳統的男權中心文化的社會裏,婦女為“四重鎖鏈”所束縛,從來都是作為被動的客體而存在的,缺乏主體意識。新型女農民要求婦女作為主體存在,對自身在客觀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等具有一種自覺能動性,這種自覺能動性其內涵包括婦女的自主性、自為性、選擇性和創造性。婦女隻有具備主體性,才能自覺要求自身在地位、能力、生活方式、知識水平、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等方麵的不斷提高和完善,並為之而努力、奮鬥,積極自覺能動性地參與新農村建設及其社會生產實踐活動。

(二)新型女農民培養的原則

1.長短結合原則

從短期目標來說,主要應從目前農村各地農業發展的實際出發,抓住農業科技培訓和婦女勞動力轉移培訓(不僅僅限於外出轉移,而主要是指在當地轉向農產品加工或第三產業),盡快把留守在農村當地的婦女培養成掌握多種種養殖技術的能手,幫助她們搞好多種經營。長期目標是要從娃娃開始,從女童教育入手,狠抓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提高農村小學、初中及高中畢業生的綜合素質。

2.分類區別原則

麵向留守婦女、女能人、女經紀人、基層婦聯幹部等不同培養對象,按照不同區域、不同產業、各地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采取形式多樣、內容各異的分類教育培訓。

3.服務產業原則

立足各地經濟、科技和教育資源,圍繞農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強化“一村一品”培訓,為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

4.注重實效原則

要緊密結合農時季節和農村婦女的需求,開展靈活多樣、不同形式的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務工技能等教育培訓,做到學以致用。

5.創新機製原則

按照各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對現有農業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對培訓單位引入競爭激勵機製,健全項目管理製度,創新培訓方式,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提高培訓質量。

(三)新型女農民培養的重點

重點加強對農村婦女幹部、農村女經紀人、女能人隊伍、農村留守婦女培訓。

1.培養農村婦女幹部隊伍

農村基層婦女幹部是黨的幹部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婦女幹部最直接最全麵貼近廣大農村婦女,是引領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因此,對她們進行培訓,進一步增強婦女幹部的政治理論素養,參政意識、服務於婦女的意識,帶頭致富的能力,對帶領農村婦女創家業意義重大。山東省高密市注溝鎮對該鎮的45名基層婦女幹部加強“雙培雙帶”能力建設,把女能手培養成婦代會主任,把婦代會主任培養成致富帶頭人,努力培養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叫得響、作風上過得硬的高素質婦女幹部隊伍。通過婦聯的帶動,有20多個村的婦代會主任分別上了致富項目,帶動發展,帶頭致富,在全鎮形成了一種女黨員帶領廣大婦女共同發展,婦聯組織帶領致富女能人不斷進步的氛圍。同時,對廣大農村婦女同步開展“巾幗文明”宣傳周活動,定時、定點進行法律、法規、政策、現代文明知識的培訓,提高她們的法律意識和文明習慣。通過實施“新型農村婦女塑造計劃”,努力在全鎮培育新型農村婦女,使一批婦女示範戶、帶頭人、婦女就業典型和優秀婦女幹部脫穎而出,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骨幹。

2.培養農村女經紀人隊伍

隨著我國農業市場化的發展,服務於農副產品與市場接軌的農村經紀人應運而生,農村經紀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新興行業。農村經紀業的興起,為農村婦女創造了一個新的生存發展空間,一部分農村女性憑借著自己的膽識和勇氣,勤勞和智慧,在農副產品流通領域闖蕩,經濟上獨立了,小日子富裕了,還帶動了周邊農村經濟的發展,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和家庭的尊重。農村女經紀人作為農民闖市場的生力軍,在解決農副產品供求矛盾、培育農村市場,解決千家萬戶分散經營與統一大市場的矛盾、增強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保護農民利益等方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要把培養農村女經紀人作為培養新型女農民的重點。雲南省為扶持優秀女經紀人,進一步提升她們創業發展的能力,獲取市場營銷信息,帶動農村婦女就地就業,拓展就業渠道,由省婦聯組織選送農產品、手工藝女經紀人專程到浙江、陝西、山東等省參加培訓,取得了良好效益。

3.培養女能人隊伍

女能人是新農村建設的骨幹力量,重視女能人典型示範帶動作用的發揮,及時地發現、培養、樹立、宣傳她們,讓典型示範,讓能人帶動,勢必讓廣大婦女群眾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帶領更多的農村婦女走上創業致富之路。四川省雅安市婦聯在培養女能人時,主要采取加強縣與縣、鄉與鄉、村與村之間能人的交流,通過能人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等方式,達到相互提高、相互促進的效果。

4.培養農村“留守婦女”

我國目前農村“留守婦女”約4700萬。她們留守在家中,肩負著家庭幾乎全部的生產勞動和撫養“留守兒童”(2000萬)和贍養“留守老人”(2000左右)的重任,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依靠力量。通過對她們進行農業生產及其加工等方麵的技能培訓,增強她們致富的能力;通過心理疏導,減輕她們的心理生存壓力,不僅有利於她們自身的生存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對農村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極具現實意義。

(四)新型女農民培養體係的構建

培養新型女農民是一項係統的“軟實力”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通力合作。通過建立新型的女農民培養體係,規範婦女培訓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培訓資源效益。新型女農民培養體係由政策支持體係、組織管理體係、培訓模式體係、教學計劃體係等構成。

1.構建政策支持體係,不斷增強技能培訓對農村婦女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國家應加快出台支持農村婦女培訓的法律法規及政策,把農村婦女培訓納入國家培訓的政策體係之中。通過立法和政策支持婦女培訓。

一是要進一步全麵落實支持職業教育發展政策。

職業教育尤其是民辦教育,可以享受有關社會公益事業的優惠政策。民辦職業學校師生享有與公辦職業學校師生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對新辦的民辦職業學校,各級政府要在辦證、用地、稅費、資金等方麵給予扶持。

二是實施信貸支持政策。

在資金保障上,除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成立“婦女培訓專項基金”,對接受培訓的婦女給予一定的補助外,針對當前培訓機構普遍實力較弱,急需資金改善辦學條件的現實,應根據國家農村勞動力培訓發展規劃,在每年的教育信貸計劃中,專門安排一定規模的信貸資金,用於支持國家鼓勵的重點培訓機構的重點項目。還可考慮開辟信貸“綠色通道”,減少貸款環節,為培訓機構廣開商業貸款通道,鼓勵培訓機構建立培訓基地,完善培訓設施,提高培訓師資力量。

2.構建培訓組織管理體係

要成立由農業部門牽頭,財政、教育、勞動保障、建設、科技等相關部門協作配合,社會辦學力量廣泛參與、運轉靈活的國家培訓管理體係;建立全國認可的農民培訓證書、學位框架體係;建立農民培訓機構考核與認證製度,把就業能力作為培訓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

3.構建培訓模式體係

培訓模式包括培訓方法與培訓資源整合。依托產業開發運行過程,通過集中授課、現場觀摩、示範帶動、跟蹤指導的方式對婦女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效果明顯。在利用財政資金開展針對性強的婦女培訓的前提下,還要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多方籌措培訓資金,組建婦女培訓誌願者隊伍,利用職業院校的教學設施等開展婦女培訓。

4.構建婦女培訓計劃體係

婦女培訓應從源頭抓起,設計農村基礎教育與農村實用技術相銜接的教學體係;依據地方優勢產業發展及轉移就業等對婦女素質的需求,設計教學計劃,明確教學內容、時間與教學目標。並開發一些婦女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幹就靈的培訓教材,使婦女培訓真正適應產業化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