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的意義(3 / 3)

男女平等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促進兩性在社會和家庭的和諧發展,是建設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基本出發點和重要舉措。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男女兩性在教育、就業、參政等方麵存在諸多差別和不平等的情況表明,實現兩性和諧要從推進農村婦女的發展入手。通過培養新型女農民,逐步解決她們生存發展中的問題,關係著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能否實現。因為從曆史和現實的反思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對婦女存在的問題不能給予足夠的重視並逐步加以解決的話,最終可能會演化成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並對社會發展、安全和穩定構成直接威脅。比如出生嬰兒性別比(指每出生100個女嬰,所對應出生的男嬰比例)失調問題。最初關注女嬰的被遺棄,但當遺棄女嬰在部分地區的農戶家庭中蔓延,以及通過B超技術對胎兒性別進行甄別,進一步加大了出生嬰兒性別比失調的時候,女性問題就不僅僅是婦女問題了。當2000—3000萬男性找不到配偶的時候,對社會意味著什麼呢?我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出生性別比失調最嚴重的國家。按人口學家的統計,我國目前男多女少的出生比,意味著到2020年就有3000萬男性找不到配偶。這就意味著在解決婚姻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搶婚、騙婚、性亂、販賣婦女乃至暴力,從而成為影響社會和諧、健康和穩定的隱患,解決不好會成為政府極為棘手的、在長時期內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所以,為婦女的生存和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條件,推動農村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

(四)體現“科教興國”戰略目標的實施

“科教興國”其實質就是“素質立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核心競爭力根本上要依靠全體國民素質的提高。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生產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麵進步主要取決於國民素質。而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國民素質也存在著一種客觀要求。也就是說,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對國民素質的要求就越高,對提高國民素質的推動力就越大。而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國民,美國率先出台了2061計劃(即美國公民科學素養的國家標準計劃)。隨後,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紛紛製定了公民科學素養的國家標準。我國也製定了2409計劃,即“關於中國公民科學素養的國家標準”。可見,培養高素質的國民已成為各國麵臨的最迫切任務。農村婦女作為創造人類文明和推動社會發展的一支偉大力量,其素質水平,不僅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直接關係“科教興國”、“科教興農”戰略的實施,而且關係國家競爭力的提升,還是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尺度。對此,馬克思早在1868年就指出:“每一個了解一點曆史的人都知道,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

(五)為解決農民問題提供可行的操作方案

我們認為,在農業女性化的背景下,培養新型女農民,提高農村婦女的整體素質,是中國農民問題的重點。就一定意義而言,是農民問題在現階段的核心。也是新農村建設首先需要麵對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農村婦女素質越高,農民收入水平越高;農村婦女素質越高,農民脫貧解困的難度越小;農村婦女素質越高,婦女勞動力外出轉移的能力越強;農村婦女素質越高,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越快,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就能早日實現;農村婦女素質越高,農村後備勞動力的素質就越高;農村婦女素質越高,生育子女的數量就越少,對孩子的性別偏好也越低。從根本上會降低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保障人口的可持續發展。可見,農村婦女素質是影響中國農村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全局的問題,是現階段農民問題的重點。從這一角度來說,研究、探討培養新型女農民的路徑,總結提升國內外培養農民的經驗及培養農民的典型案例,為培養新型女農民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基礎和操作方案,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緊迫性,也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