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開卷有益(2 / 2)

縱觀此生,對我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書還有不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曾讓我真誠地揮淚賭誓為共產主義奮鬥。《紅與黑》則在誘我努力爬向社會上層的同時多少添了些自信多了些狡詐……然而回顧之餘我卻也發現,若論書對人的影響,無疑是絕對的,但這種影響卻更是因人而異的。而且它根本還要通過受影響者起到作用。讀書是一種過程,某本書給人的影響無論是正、負麵的,仍將在讀書中或消或化;一概而論或誇大書本的影響力未必站得住腳。而且根據我之個人經驗,書對人的影響力主要產生於其最具可塑性的青少年期,所以我一向如多數人一樣相信,一個人尤其是青少年,讀不讀書、讀什麼書對他的一生是至關緊要的,故不可不慎之。然而隨著社會的劇烈變革,我的這種觀念顯然已失去市場。如我的兒子輩,我現在亦常如我的父親般為他過於癡迷於“書”而擔憂。但他所“讀”的內容和範圍已與我的少年閱讀有了多大的差異嗬!除了上述的金庸類及鄭淵潔、秦文君的一些少兒讀物,我那個時代所推崇的浩瀚文學名著已難進入他們的視野了。造星刊物、情色充斥的卡通、體育雜誌、星相讀物、普及電腦知識的《大眾軟件》甚至上網衝浪成了他們的最愛。課業重時間緊當然是主因,時尚的繽紛與環境的寬容才是他們閱讀口味變化的根本。這種狀況對這一輩青少年的成長究竟利耶弊耶?我還沒有保守到不可理解的地步。但坦率地說,如果一個民族或一代人,就此拋棄或淡漠了文學和社科類著作,起碼不是個令人欣慰的前景。據悉教育部因此而給中學生製訂出一個包含大量中外文學名著的選讀書單。不少家長也為孩子選購,但動機多半是覺得這可能成為考試的內容。而孩子們有多少人會靜下心來讀這類書,我是懷疑的。即便他們有興趣讀,每天做作業到近11點的現實,又在多大程度上能支持他們的熱情?

無論如何,就我個人而言,都將永遠喜歡讀書也必須讀書。這是由今天這個人格比較定型了的我所決定了的。實際上,即便對任何人而言,讀書終究是人生之難以替代的一大快事,哪怕僅僅是為了消遣。雖然書中看來是越來越不會有黃金屋了,但它充實人生、滌冶心靈之功卻是永不會消減的。讀書本身就是意義,就是一種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