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日本法西斯的大東亞共榮圈(1 / 3)

1. 法西斯軍事同盟的建立

歐戰爆發後,日本阿部信行內閣發表聲明:“日本帝國不介入,專注於解決中國事變”。1939年9月13日,它又宣布“對外堅持自主立場,以應付複雜微妙的國際形勢”的外交方針,企圖擺脫對德國的依附,與英美保持協調的外交關係,以便最後解決“中國事變”。1940年1月16日開始執政的米內光政內閣,在執政初期基本上沿襲了阿部內閣的外交路線。

1940年4~6月,德軍閃擊北歐和西歐六國接連得手,令日本眼花繚亂,一度銷聲匿跡的締結三國同盟的呼聲在日本重新抬頭。日本政府認為,低地國家和法國敗降後,英國猶如風前殘燭,東南亞已成真空地帶,日本應乘機同德意結盟,首先擺脫中日戰爭的困境,進而推行其南進政策;另一方麵,德國在西線獲勝後,特別是它一旦打敗英國,就會強逼戰敗國割讓它們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如果日本參加軸心同盟,德國也許會考慮其負有的義務,不致損害日本在該地區的利益。

6月19日,日本駐德大使來棲三郎通知德國外交部,正在羅馬訪問的日本外務省顧問佐藤尚武將去柏林訪問,裕仁天皇準備重新考慮他在一年前拒絕的關於建立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的建議。此時,德國正為自己在西線的勝利洋洋自得,而對日德結盟不感興趣。因此,對日本的提議冷淡地表示:“如果日本有可能向德國提供實質性的利益,如供應原料等,也許能達成一項協定。”7月8日,佐藤在會晤德國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時說,由於日本在遠東的行動轉移了英法美的注意力,使德國得以在西線順利取得勝利,希望兩國今後密切合作,排除美國幹涉歐洲事務,在歐洲建立德國的新秩序,在亞洲建立日本的新秩序。裏賓特洛甫則表示,三國同盟談判失敗就是由於日本對歐洲事務漠不關心,他不明白現在日本提出加強德日合作有何用意,暗示日本提出更具體的建議。

為此,日本外務省草擬了一份日德協定大綱:(1)德國承認包括印度支那和荷屬東印度在內的南洋地區為日本的勢力範圍,並支持日本在這一地區的霸權,幫助日本處理“中國事變”,給予日本與歐洲非集團通商的優惠待遇;(2)日本承認德國在歐洲和非洲的霸權,並協助德國迫使英國投降,給予德國與“大東亞”地區通商的優惠待遇;(3)德日兩國應共同維護同蘇聯的和平,但如其一國受到蘇聯的威脅,兩國應共同協商采取措施,如果其中一國與蘇聯開戰,另一國不得給予蘇聯援助;(4)德日兩國應共同合作來阻止美國幹涉歐洲和亞洲事務。

7月12日和16日,日本外務省和陸軍省、海軍省官員就上述草案進行了討論。與會者一致同意外務省擬訂的方針,通過《日德意提攜強化案》,提出日德意三國“在不參戰範圍內,實行最大限度的合作。”

在歐戰爆發前,米內身為海相曾極力反對與德國結盟。歐戰爆發後,米內內閣又奉行“自主外交”,後為形勢所迫,它對與德結盟的態度有所改變,但不很積極。米內內閣的謹慎態度遭到陸軍將領和其他激進派的強烈反對,他們要求與德意結成生死與共的堅強同盟,決意踢開米內內閣,建立一個能同軸心國密切合作的內閣。

1940年7月16日,陸相火田俊六上將經授意提出辭職,軍方則拒絕推薦繼任人,米內內閣被迫全體辭職。7月22日,法西斯分子近衛文麿再次組閣。米內內閣倒台後,與德意結盟談判的計劃未能付諸實施。

7月19日,近衛組閣前夕,在私宅荻窪莊與即將上任的陸相東條英機、海相吉田善吾、外相鬆岡洋右舉行會談,製定了新內閣的對外政策方針:“為適應世界形勢的巨變,迅速建設東亞新秩序,應加強日德意軸心,東西相互策應,以便執行各自的重要政策。”7月27日,日本大本營、政府聯席會議通過《適應世界形勢變化的時局處理綱要》,決定為“推進中國事變的處理”,解決南方問題,在對外政策上要“以德意為政策重點,特別要迅速加強同德意的政治上的團結。”7月30日,鬆岡洋右主持製定了《關於加強日德意合作的文件》,提出:如果德意要求軍事援助以對付英國,日本原則上表示同意,但使用武力的時間由日本自主決定;如果締約國一方有與美國開戰的危險,締約各方應就采取何種措施進行磋商。8月1日,鬆岡洋右和駐德大使來棲三郎還分別在東京和柏林試探了德國對“大東亞共榮圈”和日德意結盟的態度。

德國政府一改其冷淡態度,對鬆岡的建議做出積極反應。8月13日,裏賓特洛甫通過其遠東問題專家海因裏希·施塔默通知日本駐德大使,德國準備就加強德日同盟問題恢複談判。對此,德國有其自己的考慮:一方麵,法國敗降後,英國誓死不降,嚴詞拒絕希特勒的“和平建議”,德國麵臨長期作戰的危險,且美國不斷加強對英援助,對德參戰的可能性大增,德國希望借助與日本結盟向英國施壓,迫其就範,並牽製美國,阻止其參戰;另一方麵,自法國敗降和蘇聯向羅馬尼亞提出割讓比薩拉比亞與北布科維納地區的最後通牒以來,德蘇關係開始破裂,德國加快了侵蘇準備,它希望借助日本在遠東牽製蘇聯。

鬆岡洋右邀請施塔默訪問東京。日本內閣於9月上旬多次召開首相、外相、陸相和海相四相會議,確定同其談判的要領:(1)日本與德意兩國對建設世界新秩序具有共同立場,對建立和治理各自的“生存圈”應相互給予支持;(2)日德意三國加強經濟合作,日本向德意提供“大東亞”的農林、水產、礦產品等,德意應向日本提供必要的技術援助和飛機、機械、化學製品等;(3)日德意三國從東西兩麵牽製蘇聯,因勢利導,使之符合三國共同利益,並設法使其勢力範圍向較少直接影響三國利益的地區如印度方向發展;(4)如果“中國事變”大致處理完畢,或國際形勢發生變化而不再容許猶豫,那麼,日本可以對英美使用武力。9月7日,德國政府全權代表施塔默抵達東京,兩天後開始與鬆岡會談,提出了德國對結盟的幾點要求:日本應牽製美國在東亞的行動,阻止其投入歐洲戰爭,並協助德國獲取戰略物資;德國則向日本提供武器和軍事物資,並承認日本在東亞的政治領導權。經兩天會談,雙方在一係列問題上達成共識:日德意三國希望美國不參加歐洲戰爭和“日華糾紛”;德國不要求日本介入其對英戰爭;隻有日德意三國堅決采取一致的態度,才能抑製美國的行動;三國條約下一步也要使蘇聯參加,德國就日蘇合作進行斡旋;德國為避免日美在東亞的衝突而努力。9月11日,雙方對條約草案取得一致意見。9月19日,日本禦前會議認可了會談結果。

德日就締結軍事同盟達成共識後,希特勒決心將意大利拉入同盟條約。意大利雖與德國締結過軍事同盟,但它不想當德國的副手,企圖與德國平起平坐,打一場與德國的戰爭“相平行的戰爭”,以實現複興“大羅馬帝國”的美夢,因而與德國同床異夢。德國發動侵波戰爭後,意大利拒不參戰;1940年法國敗降後,德國曾準備在英國登陸,意大利不顧德國的勸阻,單獨在非洲和希臘挑起戰火。因此,德國希望通過簽訂三國同盟條約向其施壓,迫使其調整侵略計劃,以協同德軍作戰。9月19日,裏賓特洛甫前往羅馬,向墨索裏尼和意大利外交大臣加·齊亞諾通報德日談判的情況,雙方就意大利簽署三國同盟條約達成協議。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訂為期10年的同盟條約。條約開宗明義地寫道,德意日三國合作的目的就是要在歐洲和“大東亞”地區建立並維持新秩序。第一、第二條規定,“日本承認並尊重德意誌和意大利在歐洲建立新秩序的領導權”;“德意誌和意大利承認並尊重日本在大東亞建立新秩序的領導權”。第三條規定,“如果三締約國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歐洲戰爭或中日衝突中的一國攻擊時,應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援助。”第五條規定,本條約諸款“毫不影響三締約國各與蘇俄間現存的政治地位”。此外,為了實施本條約,條約還規定三國派員組成聯合技術委員會。在三國條約簽訂的當天,鬆岡和德國駐日本大使歐·奧特還在東京互換了幾項秘密議定書。議定書規定,如果日本遭到尚未參加歐洲戰爭和中日戰爭的國家攻擊,德國將全力給予經濟和軍事援助,並預先盡力給予技術和物質援助,協助日本做好應付此類事變的準備;如果日本同英國開戰,德國盡量援助日本;德國將盡全力促進日本與蘇聯之間的友好諒解;以前屬德國而此時由日本受國聯委托管理的島嶼,仍由日本統治,但日本應給德國一定補償;此時由日本占領的前德國屬地在歐戰結束後應歸還德國,屆時雙方可經過談判,將這些屬地賣給日本。

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是德意日實現政治、經濟、軍事全麵勾結的標誌,它加強了法西斯國家的戰略地位,加速了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擴張步伐。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鞏固三國同盟,協調各方行動,1941年12月11日,德意日三國又在柏林簽署聯合作戰協定,規定締約國各方將以一切手段對英美作戰,直到徹底勝利,非經協商,不得單獨同英美休戰或媾和。

1942年1月18日,三國又簽署新的軍事協定,劃分各自的作戰區:東經70°以東的亞洲大陸和太平洋地區屬日本作戰地帶,東經70°以西的近東、中東和歐洲屬德意作戰區域。

2. 英美軍事聯盟的形成

歐戰爆發後,羅斯福總統宣布美國保持中立。德軍攻占丹麥和挪威後,取得了從海上進攻英國的前哨陣地,英國麵臨入侵的嚴重威脅。溫斯頓·丘吉爾出任首相後,英國在對德國采取海上封鎖、空中轟炸、陸上顛覆等戰略的同時,把贏得戰爭的希望主要寄托在美國身上,因而把爭取美援和促使美國參戰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1940年5月25日,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在一份形勢評估報告中斷定,英國未來的希望在於“英國能夠依賴美國在經濟和財政上的全力支援,可能還要發展到美國參加到我方作戰”。為此,丘吉爾不斷向美國陳述英國的困境及英國戰敗對美國的災難性影響,以尋求美國的援助。他上台後第5天便致電羅斯福說,“我相信你會認識到,如果美國的意見和力量壓抑得過久,也許將會毫無作用。一個完全被征服的納粹化的歐洲很快就會出現在你眼前,這種壓力也許是我們承受不了的。我現在所要求的是,你宣布美國處於非交戰狀態,這即是說,美國除了不實際派遣武裝部隊參戰外,將盡一切力量支援我們。”丘吉爾要求的援助包括:提供40~50艘舊驅逐艦、數百架新式飛機、防空設備與彈藥、戰略原料,派遣艦隊訪問愛爾蘭港口,利用新加坡基地,以遏製德國和日本。*,丘吉爾發表震動世界的演說,明確重申英國將戰鬥到底,並首次向美國發出求救呼籲。

德軍在歐洲的一個接一個的勝利,特別是對馬奇諾防線的突破,使羅斯福及其三軍參謀長認識到,“聯合王國和任何殘存的法國政權的生死存亡,取決於美國能為它們生產和輸送多少軍需物資了。”因此,羅斯福積極呼籲加強對英援助。但是,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有限,飛機、槍炮和軍火供應不足,無法大規模擴大對英法的援助。

此外,在援助英國問題上仍有不少反對者或懷疑者。孤立主義頑固派仍在叫喊歐洲戰事與美國無關;戰爭悲觀論者懾於納粹德國閃擊戰的空前威力,認為英法已無法挽救,若把武器送到英法,還不如留著保衛美國。在國內還未從物質和心理上做好參戰準備的情況下,已決定競選連任的羅斯福拒絕考慮丘吉爾關於宣布非交戰狀態的建議,並以政治上不合時宜和有礙美國“國防需要”為由,拒絕援助驅逐艦,但他保證,美國將盡力提供最新式飛機和其他軍用物資。羅斯福履行了自己的諾言,他繞過中立法的羈絆和國內輿論的關注,通過私人廠商把美國軍火庫中的武器幾乎全部賣給了英國。這些武器包括50萬支步槍、8.5萬挺機槍、2.5萬支自動步槍、數百門75毫米口徑火炮、2.1萬支*以及一些彈藥。這些物資雖數量有限,質量不高,但對幾近彈盡糧絕的英國來說,卻是雪中送炭,鼓舞了英國軍民的鬥誌。

意大利的參戰使本來深陷困境的英法雪上加霜,為堅定英法的抗戰決心,羅斯福於1940年6月10日在夏洛茨維爾,向全世界宣布:“美國將舉國一致奉行兩項明確的、同時並舉的方針:我們將向抵抗暴力者提供我國的物質資源;同時,我們將統製和加速利用這些資源,使我們自己在美洲得到裝備和訓練以應付任何緊急事變和一切防務需要。”這表明,美國決心向抵抗軸心國家侵略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並願意作為它們的一個非交戰國盟友。丘吉爾對羅斯福的講話感到高興,並致函羅斯福說:“對我們來說,最重要不過的,就是要把你們為我們重新裝備的30或40艘舊驅逐艦拿到手。”

然而,法國敗降後,美國對英法獲勝的希望一落千丈,要求援助英法的人數大減。到6月末,僅有1/3的公眾認為英國將取勝,讚成擴大援助的人數在3周內減少了10%,甚至連美國軍方決策者也認為,向英國提供援助“將嚴重削弱我們目前的國防力量”。國會走得更遠,於6月28日決定禁止出售美國陸海軍物資,除非武裝部隊首腦宣布這些物資對美國防務不重要。

法國的敗降使英國麵臨直接入侵的威脅,丘吉爾迫切希望美國給予實質性的援助。7月31日,他對羅斯福說:“我們不能長期經受目前這樣的損失,如果我們得不到強有力的增援,則戰爭便將由於這個次要的而且容易彌補的因素(即舊驅逐艦)而遭到失敗。”他堅決要求美國立即向英國轉讓50~60艘舊驅逐艦,而不是以前所說的30~40艘。丘吉爾之所以多次強烈要求美國提供舊驅逐艦,是因為,一方麵英國艦隊在挪威海戰和敦刻爾克之戰中損失慘重,而英國在歐戰爆發時製定的造艦計劃要到1941年才能完成;另一方麵為防止德國入侵,英國領海需要大量輕型海上飛機,這也削弱了英國在大西洋為其艦隊護航的能力。

羅斯福認識到,“聯合王國作為一個基地,皇家海軍作為一支武裝力量,對保衛西半球的重要性”,他決定“用他所能調動的一切力量,從物質和精神上支持英國那似乎沒有希望的事業。”1940年8月初,美國通過英國駐美大使菲·亨克洛西恩向英國提出:美國同意用50艘舊驅逐艦交換英國在西印度群島和百慕大的海空軍基地;為防止德軍俘虜美國提供的驅逐艦,並利用這些艦隻來進攻美國,美國要英國保證,一旦英國戰敗,其艦隊不得投降或自行鑿沉,而應轉移海外繼續作戰。8月13日,羅斯福又致函丘吉爾,直接提出上述交換條件。

美國提出以基地交換驅逐艦,既表明美國願意支持英國抗戰到底,也說明它企圖乘人之危敲詐勒索。此舉自然令英國大為不滿,但仍對英國極端有利,“它標誌著美國已從中立國轉為非交戰國”。因此,英國隻好做出讓步。8月15日,丘吉爾致函羅斯福,表示同意他提出的條件。於是,英美達成折衷方案:英國發表一則表明英國艦隊決不投降或自行鑿沉的電報;把紐芬蘭和百慕大的一些基地作為禮物租借給美國,而用加勒比海的基地交換驅逐艦。

9月2日,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和英國駐美大使克洛西恩互換照會,正式達成協議,美國向英國提供50艘舊驅逐艦,同時取得對紐芬蘭、百慕大、巴哈馬群島、牙買加、安提瓜、聖盧西亞、特立尼達、英屬圭亞那等地8個海空軍基地的租借權,為期99年。

驅逐艦—基地交易是美國擺脫中立走向美英結盟邁出的關鍵性一步。丘吉爾在評價這筆交易時說:“毫無疑問,這一發展進程意味著,兩個講英語的偉大民主國家——英帝國和美國,為了相互的共同利益,必將在某些事務中結合起來。”

在總統競選期間,羅斯福比較謹慎地處理援助英國的問題,他向國人保證,“在不同本國防務相矛盾的情況下,給予他們所能動用的一切物資援助”。事實上,羅斯福總是以對美國防務有利為由,盡量滿足英國的要求。在競選的最後幾天,英國要求美國賣給他們10個師的裝備,把交付的飛機由1.4萬架增加到2.6萬架。羅斯福馬上表示同意,他宣稱,接受這批訂貨不僅可以刺激美國經濟發展,還可以增強美國軍工生產的設備能力,而這種設備能力“將在緊急時刻為美國的需要服務”。選舉結束後,羅斯福更加明確地表示,要用參戰以外的一切方法援助英國。重新當選後的第三天羅斯福便公開宣布,將把新生產的軍需品分給英國一半。為避免因英國船舶損失過多妨礙物資運送,羅斯福還建議由美國製造貨船租給英國。

根據“現購自運”的原則,英國在源源不斷從美國獲取所需物資的同時,也陷入財政危機。早在1940年7月,英國財政部官員就向美國提供了英國財政困難的具體數據。到11月底,英國現金儲備幾乎耗費殆盡,迫切要求美國提供財政援助。1940年12月8日,丘吉爾給羅斯福寫了一封長信,曆數英國所處的困境,要求美國提供運輸和財政方麵的援助。他說:“那些已經提交或正在磋商中的定單……已經超過大不列顛手中殘存的全部外彙儲備若幹倍。我們不能再以現金支付船舶和供應品的時候即將到來……我們深信,你們是一定能夠找到將來為大西洋兩岸的子孫後代讚揚的途徑和方法的。”

這樣,美國麵臨著二者必居其一的選擇:要麼撤銷對英援助,使自己在戰略上麵臨更嚴重的困境,最終因被迫參戰而耗費更多的資財;要麼繼續向英國提供援助,而不管英國是否有現金支付能力。美國決策者從未動搖過援助英國的決心,從1940年夏開始,美國財政部一直在尋求解決的辦法,但是在選舉結束前,美國不可能在這一問題上采取行動。選舉結束後,財政部官員根據1892年的一項法令(當陸軍部長認為軍隊的財產租借出去有利於公眾時,他有權這麼辦),提出把軍隊財產租借給英國的設想。羅斯福收到丘吉爾的長信後,與其顧問進行過多次磋商,並在1940年12月17日的記者招待會上對租借法的原則做了一般性說明。他說:“保衛美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英國成功地保衛它自己”;“在人類曆史上還沒有一次重要戰爭是因缺錢而被打敗”;美國可以接受英國的訂貨,並“達成某種協議,使英國人在有利於美國防務的基礎上使用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並達成諒解,戰後我們照樣拿回這些東西,從而避免了使用美元標記……而代之以歸還實物的君子協定”。羅斯福把這種做法比作把花園裏的水龍頭借給鄰居去滅火。12月29日,羅斯福在爐邊談話中首次公開譴責納粹德國,抨擊國內姑息主義者,聲稱要盡一切可能援助英國,美國“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偉大兵工廠”。

在羅斯福的授意下,租借法案先由財政部起草,後經陸軍部長、海軍部長、司法部長、國務卿和國會領袖討論修改,最後定稿。1941年1月6日,羅斯福在提交國會的年度谘文中,重申了租借法案的原則。1月10日,租借法案被提交國會審議。2月8日,眾議院以260票對165票,3月8日,參議院以60票對31票,分別通過租借法案。

這一法案的正式名稱是:“增強美國防務法案”,3月11日經羅斯福簽署正式生效。該法案規定:當總統認為對美國防務有利時,他可以在他所取得生產所需資金範圍內,批準為任何國家的政府生產和采購任何防禦物資;授權總統向他認為其防務對美國國防至關重要的任何國家出售、轉讓、交換、租借或其他方法處理任何國防物資。3月27日,國會又通過70億美元的租借撥款計劃。根據這一法案,美國在戰爭中向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爭物資,1941年3月其主要對象是英國,4月擴及中國,9月擴及蘇聯。自1941年3月至1945年戰爭結束時,共有38個國家接受了此案所提供的價值491億美元的援助(其中英聯邦國家占63%,蘇聯約占22%)。

租借法案的通過,標誌著美國由非交戰國向交戰國邁出決定性的一步,為英美聯盟的建立奠定了經濟基礎。丘吉爾對租借法案做了高度評價,稱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三個轉折點”。

在努力擴大對英援助的同時,美國還積極調整其軍事戰略,協調兩國的軍事合作。

1937年12月,美國海軍作戰計劃處主任羅亞爾·e.英格索爾上校訪問倫敦,與英國海軍作戰計劃處主任菲利普斯進行秘密會談。雙方討論了兩國海軍的造艦計劃和在遠東的軍事合作問題,達成一旦與日本發生戰爭兩國海軍聯合行動的非正式協議。英方還提出,一旦英國與德國交戰,希望美國太平洋艦隊保護英國在遠東的利益。1938年和1939年上半年,英美海軍多次進行秘密接觸,進一步交換情報,協商聯合作戰問題。法國敗降後,英美軍事合作不斷加強。

1940年8月,美國派戈姆利海軍上將率代表團訪英。代表團名義上是為了收集情報,實際上與英方就英國的生存能力、美國對英國援助的方式、美國一旦參戰兩國軍事合作的可能性和行動區域的劃分,以及兩國的情報交換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根據這次會談的情況,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哈羅德.r.斯塔克上將向羅斯福總統提交了一份備忘錄,即“獵犬計劃”。斯塔克指出,美國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英國的生存,“如果英國對德決定性勝利,我們就能在全球各地取得勝利;如果英國戰敗,我們將麵臨嚴峻的形勢,盡管我們不致於到處失敗,但很可能到處都不能取勝”。因此,他主張在參戰前美國應加速建立西半球的防務,加強美國海軍和陸軍力量,同時大力援助英國;一旦參戰,美國應在大西洋采取攻勢行動,而在太平洋則采取守勢。

斯塔克的主張與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的觀點不謀而合,也得到羅斯福的默許,成為美國與英國會談的基本立場。接著,斯塔克電告在倫敦的戈姆利海軍上將,邀請英國三軍參謀長派代表到華盛頓參加參謀工作會議。12月15日,英國三軍參謀人員討論了英國應當采取的立場,並達成幾點共識:歐洲戰區是至關重要地區,首先應集中力量打敗德國和意大利,然後對付日本,美國應派海軍援助歐洲戰場;英國要集中兵力在歐洲戰場,英國在遠東的利益主要由美國來保護。

1941年1月29日至3月27日,英美參謀人員在華盛頓舉行秘密會談。在長達2個月的會談中,雙方在遠東和太平洋問題上分歧較大,爭論最激烈。英方認為,遠東對英國至關重要,但英國本身無力保衛其遠東領土的安全,希望美國派一支增援部隊到新加坡。對英國這種既自私又有違“歐洲第一”戰略原則的要求,美國嚴詞拒絕了。最後雙方隻好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見。在歐洲和大西洋問題上,雙方很快便取得一致意見。

會議最後通過了參謀工作會議的報告,簡稱“abc-1號”計劃。其主要內容包括:

(1)確立“先歐後亞”戰略。“鑒於德國是軸心國中的首要成員國,因而大西洋和歐洲地區是決定性戰場。美國軍隊的主要力量將放在該戰場,其他戰場上美軍的作戰行動應有利於該戰場的行動。……如果日本參戰,在遠東的軍事戰略將是防禦性的。美國無意加強它在遠東的現有軍事力量,但是將以最適當的方式使美國太平洋艦隊處於進攻狀態,以削弱日本的經濟力量,並牽製日本用於馬來西亞的力量以支援馬來要塞的防禦。美國準備增加它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區的部隊,以使英聯邦得以抽出必要的部隊來增援遠東。”

(2)規定了對付軸心國的“主要進攻政策”:以封鎖手段對軸心國施加經濟壓力;持續不斷地對德國進行空襲;早日消滅意大利;陸海空軍聯合對軸心國進行襲擊,並展開小規模的進攻;支持中立國、盟國及軸心國占領區人民的反抗鬥爭等等。

(3)規定了英國地麵部隊對軸心國的進攻任務和美國當時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任務。此外,還規定了各自的作戰區域、組織指揮,並決定互派軍事代表團,以交換情報,不斷製訂行動計劃。

“abc-1號”計劃於5月28日獲得美國海軍部長的同意,6月2日獲得美國陸軍部長的同意。羅斯福雖未正式批準,但實際上已經默許。“abc-1號”計劃的通過,標誌著英美雙方“先歐後亞”共同戰略的初步確立,這一戰略成為以後指導英美兩國進行全球聯合作戰的基本戰略。

總之,租借法案的通過和英美共同戰略即“先歐後亞”戰略的確立,標誌著英美兩國已聯結成日益緊密的夥伴,也就是羅伯特·舍伍德所說的“非正式聯盟”的形成。從此,美國實際上在進行一場“不宣而戰”的戰爭了。

3. 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

歐戰爆發前,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建立反法西斯集體安全體係的基礎和條件,這一體係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建立。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的不斷擴大,遭受法西斯國家侵略和威脅的各國終於認識到法西斯是它們共同的敵人,於是,它們從戰勝法西斯的共同目的出發,超越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不同,逐漸走向聯合,建立起國際反法西斯聯盟。

租借法案簽訂後,美國與英國已事實上結成反法西斯同盟。雖然美國尚未直接參戰,但是,通過大量包括軍事裝備在內的物資援助,無疑給在西歐與法西斯德國浴血奮戰的英國以巨大鼓舞。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這個重大事件為美英等國家與社會主義蘇聯結成盟友提供了可能,因為沒有任何力量比麵臨共同的敵人更能使兩個不同類型的社會聯合起來。英國首相丘吉爾聽到蘇德戰爭爆發的消息後,有一種“如釋重負之感”,因為他認為,蘇聯參戰後“我們再也不孤單了”。此時,德意法西斯不僅占領了歐洲和北非廣大地區,而且企圖在擊敗蘇聯後回師英國;日軍侵占中國大片領土和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後,積極準備南進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英國意識到,它在亞、非與地中海的廣大殖民地和自治領,甚至其本土都受到軸心國的致命威脅。為了對付主要敵人,它急需擺脫孤軍奮戰的局麵,爭取與同其唇齒相依的美蘇等國相互支援與配合。丘吉爾在蘇德戰爭爆發當晚發表廣播演說指出:希特勒派兵“入侵俄國,隻不過是企圖入侵不列顛群島的前奏。毫無疑問,他希望這一行動可以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可以在美國的海空軍進行幹涉以前擊敗英國……因此,蘇聯麵臨的危險就是我們和美國麵臨的危險”。他宣布英國將給蘇聯以“我們力所能及的、對蘇聯有益的一切經濟和技術援助”。

蘇德戰爭前,美蘇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改善,雙方在經貿領域的交往增多,1941年1月22日,美國宣布取消對蘇聯的“道義禁運”。但是,由於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隔閡,雙方在一些原則問題上仍未取得諒解。後來,國際形勢的發展使美國日益清楚地認識到,德意法西斯一旦奪取歐洲、非洲和中近東,將對美國海外利益構成極大威脅;日本擴大對中國和法屬印度支那的侵略並企圖南進,既是對美國的勢力範圍、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的嚴重挑戰,也可能導致太平洋戰爭。

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擔心蘇聯過早崩潰會使美英的處境更加不利。因而,它將蘇德戰場視為美英的第一道重要防線,並從維護本國利益的立場出發,迅速表示支持蘇聯抗擊德國的侵略。6月23日,副國務卿薩姆納·韋爾斯代表美國政府發表聲明說:“美國政府認為,任何反希特勒主義的鬥爭,任何反希特勒主義的力量的團結,不論其來曆如何,都會加速當今德國統治者必然敗亡的進程,從而促進我國的國防和安全。今天,希特勒軍隊是美洲大陸的主要危險。”6月24日,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舉行記者招待會,他在會上宣布,美國準備向蘇聯提供援助,撤消對原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的價值3900萬美元的蘇聯資產的凍結。

麵對德國背信棄義的侵略,蘇聯也放棄原有立場,采取新的外交方針,希望與歐美國家結成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7月3日,國防委員會主席斯大林在告蘇聯人民書中聲明,偉大衛國戰爭的目的不僅是要保衛蘇維埃國家的自由和獨立,而且要援助那些淪為法西斯侵略者犧牲品的其他各國人民。他還強調指出:“我們為爭取自己祖國的自由而進行的戰爭,定會與歐美各國人民爭取獨立和民主自由的鬥爭彙合在一起。這將是所有維護自由、反對希特勒法西斯軍隊奴役和奴役威脅的各國人民的統一戰線。”這樣,蘇美英三國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開始向結盟道路邁進。

由於英國所受的威脅遠遠大於美國,因此英國聯蘇的步子要早於和大於美國。英蘇協定就是兩國在反法西斯同盟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1941年7月初,英國駐蘇大使斯塔福德·克裏普斯先後與斯大林和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進行會談,商討兩國協定的基本條款。丘吉爾獲知協定草案後致函斯大林,向其表示:“我們完全讚成你所提出的關於英蘇協議宣言的建議。”

7月12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和英國駐莫斯科大使斯塔福德·克裏普斯各自全權代表本國政府在莫斯科簽署了《英蘇關於對德國聯合作戰的協定》。該協定包括2項條款:“(1)兩國政府保證,在對希特勒德國作戰期間,互相給予一切援助和支持;(2)互相保證,在這次戰爭中,除非經過雙方同意,任何一方既不能談判也不能簽訂停戰協定或和約。兩國政府取得諒解,日後還得用更明細的政治和軍事協定來補充本協定。”同時,兩國開始研究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問題。

英蘇協定表明,英蘇兩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承擔了彼此支援和戰鬥到底的義務。這一協定的簽訂,是英蘇建立盟友關係的標誌,為日後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與英國相比,美國因受尚未直接參戰的製約,聯蘇的步子邁得較小。雖然羅斯福奉行援蘇“慢慢來”的政策,但為掌握有關蘇聯實際情況的第一手材料和蘇聯在軍事援助方麵的具體要求,特派他最信任的助手、負責租借援助事務的哈裏·霍普金斯出使莫斯科。接到總統指令後,正在英國訪問的霍普金斯立即從蘇格蘭飛抵阿爾漢格爾斯克。7月28日,他抵達莫斯科。

霍普金斯很快受到斯大林的接見。他向斯大林轉達了羅斯福總統關於美國“願意在蘇聯對德作戰中給予援助”的願望。斯大林也坦率地向他介紹了蘇聯的危急情況和蘇軍的迫切需要,並允許霍普金斯到前線考察。通過考察,霍普金斯親眼看到蘇聯強大的軍事潛力,掌握了蘇軍在許多地方實施反突擊的詳情。同時,蘇聯軍民堅定的必勝信念和英勇鬥爭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由此得出結論:蘇聯不僅能經受住敵人的攻擊,而且能給敵人以沉重的回擊。因此,他向斯大林建議,迅速召開美蘇英三國會議,討論決定援助蘇聯的數量。隨後,他分別向羅斯福和丘吉爾詳細彙報了莫斯科之行,強調援助蘇聯對擊敗德國的重要性。

霍普金斯這次訪蘇是戰時美蘇關係的轉折點,羅斯福聽取他的彙報後,最後確定了采取實際措施援助蘇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方針,堅定了美國參加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決心和信心。8月2日,美國通知蘇聯,決定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並將美蘇貿易條約規定的有效期延長一年。10天後,美國向蘇聯派出第一支船隊。

在這一過程中,美英兩國愈發感到有必要修正過去的外交方針,進一步加強兩國間在各種國際問題特別是在對蘇聯關係上的戰略合作。經雙方商定,最後決定在8月舉行美英兩國首腦會議,研討戰略合作問題。

1941年8月9日,丘吉爾率英國海軍上將達德利·龐德爵士、陸軍上將約翰·迪爾爵士、空軍上將威爾弗裏德·弗裏曼爵士、外交部常務次官亞曆山大·卡多根爵士、徹韋爾勳爵、戰時內閣助理秘書l.霍利斯上校、湯普森海軍中校,在霍普金斯的陪同下,乘坐英國皇家海軍“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抵達紐芬蘭的普拉森舍灣的阿金夏港,受到早一天乘“奧古斯塔”號巡洋艦到達該港的羅斯福總統、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海軍作戰部部長哈羅德·斯塔克海軍上將、陸軍副參謀長亨利·阿諾德中將、副國務卿薩姆納·韋爾斯等一大批軍政官員的歡迎。為保密起見,8月初,羅斯福就離開華盛頓去進行一次重要的“釣魚旅行”,在新英格蘭沿海的“波托馬克”號遊艇上當眾垂釣,然後,從那裏秘密地駛往紐芬蘭。

阿金夏會談為期4天,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羅斯福與丘吉爾的許多會麵中的第一次。8月9日晚,羅斯福在“奧古斯塔”號巡洋艦上舉行盛大晚宴,歡迎英國朋友。

晚餐中,羅斯福與丘吉爾談話的主題是:日益增長的日本侵略威脅,擬議中的五點(後增至八點)聯合宣言。

次日清晨,羅斯福登上“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兩國首腦及軍政顧問開始正式會談。英國要求美國艦隊駛入地中海,並希望美國海軍擴大為英國船隻護航的範圍,其中包括德國潛艇大批出沒的北大西洋。但是,美國領導人不願過早直接卷入戰爭,他們反複強調:“他們的職責在於防衛西半球,因而不願討論超過亞速爾、加那利和佛德角群島、達喀爾、法屬摩洛哥和西屬摩洛哥以外的任何事情。”美國隻答應為英國海上船隻護航至冰島。這是美國做出的唯一具體的軍事承諾。直到9月份,德國潛艇在冰島附近海域襲擊美軍“格裏爾”號驅逐艦時,羅斯福才公開宣布上述承諾。

在對日政策上,雙方產生很大分歧。英國外交部常務次官卡多根提出:“美國應明確警告最近占領法屬印度支那南半部的日本,不許進一步侵略,如果日本進攻英國或荷蘭的東南亞屬地,美國應保證參戰。”因為擺脫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思潮的束縛需要時間與機會,因而羅斯福不同意英國的建議,隻答應與日本繼續談判,希望英國利用日美談判加強在遠東的防務。

關於援蘇問題,雙方很快達成共識。羅斯福原則上同意丘吉爾提出的召開莫斯科會議,與蘇聯人一起商定軍援的建議。

這次最高級會議最著名的成果是關於戰爭目標的八點聲明——《大西洋憲章》。該憲章由威爾斯與卡多根共同起草,8月12日會議結束時由兩國政府首腦簽署,正式公布於8月14日。其內容如下:

“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羅斯福和聯合王國國王陛下政府代表首相丘吉爾經過會晤,認為他們兩國國策中某些共同原則應該予以宣布。他們對於世界所抱有的一個美好未來局麵的希望是以此項政策為根據。

(1)兩國並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麵的擴張。

(2)凡未經有關民族自由意誌所同意的領土改變,兩國不願其實現。

(3)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各民族中的主權和自治權有橫遭剝奪者,兩國俱欲設法予以恢複。

(4)兩國將努力促使所有國家有國際貿易和獲得原料的同等機會。

(5)兩國希望加強世界範圍的合作,以提高勞動標準,促進經濟進步和社會安全。

(6)待納粹暴政被最後毀滅後,兩國希望可以重建和平,使各國俱能在其疆土以內安居樂業,並使全世界所有人類悉有自由生活,無所恐懼,亦不虞匱乏的保證。

(7)在上述環境中,公海上應能自由航行。

(8)兩國相信世界所有各國,無論為實際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必須放棄使用武力。倘國際間仍有國家繼續使用陸海空軍軍備,致在邊境以外實施侵略威脅,或有此可能,則未來和平勢難保持。兩國相信,在廣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製度未建立之前,此等國家軍備之解除,實屬必要。同時,兩國當讚助與鼓勵其他一切實際可行的措施,以減輕愛好和平人民對於軍備的沉重負擔。”

在商討該文件的過程中,雙方發生了爭論,暴露了美英兩國在一些國際問題上的分歧和矛盾。例如,在討論第4條時,英國要求保護其歧視性的帝國特惠製,而美國則堅持塞進它們長期鼓吹的“機會均等”原則。雙方各不相讓,幾成僵局。最後,霍普金斯強烈地認為,憲章的宣布與會議本身消息的發表應在同一時候。他擔心曠日持久爭論下去,無益於大局,遂勸說羅斯福與丘吉爾達成妥協。在討論第8條時,英國擬製的草案有這樣的文字:“兩國所尋求的和平,不僅要永遠推翻納粹暴政,而且要通過有效的國際組織,使一切國家與民族獲得安居樂業的手段。”但是,羅斯福反對建立一個新的國際聯盟大會。他既不願激怒國內的孤立主義者,又不願得罪狂熱的國際主義者,因而刪去丘吉爾提出的“有效的國際組織”一詞,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廣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製度”。

《大西洋憲章》是一篇反法西斯宣言,它體現出一種道義力量,符合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意願,幾乎所有反法西斯國家都立即接受了它。英國認為,“這八點中每一點都是對軸心國行為的挑戰,是它們無法作出有效回答的挑戰”。在9月24日召開的倫敦15國同盟會議上,包括蘇聯在內的各國代表均表示忠於《大西洋憲章》提出的“共同原則”。因此,《大西洋憲章》不僅是美英兩國政治聯盟的標誌,而且是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綱領,成為後來《聯合國憲章》的基礎。

但是,大西洋會議和《大西洋憲章》也反映出殖民主義的痕跡,暴露了美英兩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爭奪。在會議期間,兩國就未來世界利益劃分問題進行了激烈爭論。羅斯福認為,英國應該把殖民地問題交出來討論,而丘吉爾卻聲稱,“我當首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該憲章沒有明確提出反法西斯鬥爭參加者以何種方式動員一切力量進行反法西斯鬥爭,也沒有確定戰後如何保障實現所列各項人民民主權利,沒有具體說明殖民地和委任統治地戰後的命運。丘吉爾事後在英國下院曾說:“在大西洋會議時,我們心中想的,主要是恢複納粹奴役下歐洲國家與民族的主權、自治與民族生活,再就是關於它們的疆界可能有必要作出任何變動的指導原則”。由此可以看出,美英畢竟是帝國主義國家,它們認識問題的出發點仍是以“歐洲為中心”,而把亞洲、非洲國家排除在它們的“原則”之外。

盡管如此,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大西洋憲章》仍對動員和鼓舞全世界人民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打敗德意日法西斯,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大西洋會議的一個重要結果是美英兩國商定援助蘇聯抗擊德國。兩國領導人在聽取曾赴莫斯科考察訪問、並會見斯大林的哈裏·霍普金斯彙報後,決定派使團前往莫斯科,把霍普金斯同斯大林進行的倉促會談繼續下去。1941年8月15日,斯大林收到羅斯福和丘吉爾的聯名電報,其主要內容是:

在哈裏·霍普金斯先生從莫斯科回來後,我們曾利用研究他的報告的機會,一起商量了我們兩國如何能對貴國對納粹進攻所進行的輝煌保衛戰給予最大幫助的問題。我們目前正在合作把你們最迫切需要的供應品最大限度地提供給你們。

現在我們必須轉而考慮一個較長期的政策,因為在能夠取得完全勝利以前,還得經曆一段漫長和艱難的路程,如果不取得完全的勝利,那麼我們的努力和犧牲都將是白費的。

為了使我們大家能就我們的共同資源分配問題迅速作出決定,我們建議,我們準備在莫斯科舉行一次會議,我們將派遣一些可以直接和您討論這些問題的高級代表出席。

我們充分認識到,蘇聯的英勇和堅決的抵抗對打敗希特勒主義有著多麼巨大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感到,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在製定將來分配我們共同資源的計劃這件事情上迅速立即行動起來。

斯大林欣然同意羅斯福和丘吉爾的建議,蘇美英三國開始積極準備有關事宜。8月28日,丘吉爾內閣決定派供應大臣烏克斯·比弗布魯克男爵為英國使團團長。因為英國援蘇物資很大一部分將要從美國援英物資中劃撥,丘吉爾指令比弗布魯克:“我想請你偕同哈裏曼先生前往莫斯科,以便安排對俄國軍隊的長期供應問題。……在可能的範圍內,給予俄國人以最大的援助,即使要我們自己作出重大的犧牲,這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為了我們的利益的事……。你的任務不僅是協助製訂援俄計劃,而且要確保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致遭受過大的損耗。”

顯然,英國政府在援蘇問題上堅持3條原則;一是把美國援英的物資轉給蘇聯;二是真誠合作,盡力而為;三是考慮自己的承受能力。

美國擬讓霍普金斯擔任使團團長,後因健康方麵的原因,改派艾夫裏爾·哈裏曼執行這一使命。為向蘇聯提供有效的軍事援助,羅斯福指示陸海軍首腦;“我認為不僅在當前,而且在蘇聯繼續對軸心國作有效鬥爭的全部時日裏,為它提供一切合理的軍火援助,對美國的安全和保障是極端重要的。我確信在擬議中的莫斯科會議上,……必須大量地全麵地對蘇聯承擔這種性質的義務”。從而,他闡明了蘇聯對德作戰與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直接相關,由此出發,美國有義務援助蘇聯。

1941年9月15日,美國使團抵達倫敦。為協調雙方的政策與目標,美英兩國使團利用6天時間,“共同分析了可以提供給蘇聯的武器和原料的項目單,擬訂了《勝利綱領》的生產指標(即製訂一個在麵臨的長期戰爭中供應各條戰線的固定的生產目標)”。

9月22日,美英使團乘坐英國皇家海軍“倫敦”號巡洋艦由斯卡帕灣啟程,經由北極圈內的北冰洋前往蘇聯的阿爾漢格爾斯克。為保證安全,美英采取了許多欺騙措施:美軍派出2架b—24型轟炸機,搭載使團的一般成員或隨員直飛莫斯科,掩蓋使團主要成員取道海上的真相;英軍不派護衛艦護航,以減少德軍飛機的注意等等,這些措施收到了預期效果。9月23日,柏林電台就播發了美英兩國使團已安全飛抵莫斯科的消息。

9月27日下午,“倫敦”號巡洋艦在白海的北德維納河口拋錨,轉乘1艘蘇聯驅逐艦逆水上溯32公裏,到達阿爾漢格爾斯克,受到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的熱烈歡迎。當晚的宴會上,三方共同舉杯預祝盟國的團結和法西斯的垮台。

次日,美英兩國代表團成員分乘4架dc—3型飛機,在蘇聯戰鬥機編隊護航下,飛行5個小時,抵達莫斯科。他們一下飛機就立即被邀請到克裏姆林宮,在那裏受到斯大林、莫洛托夫、前外交人民委員馬克西姆·李維諾夫的接見。

會見中,斯大林首先向哈裏曼、比弗布魯克介紹了蘇聯戰場的局勢。他說:“德國優於我們的地方:在空軍實力方麵,為三與二之比,在坦克方麵,為三或四與一之比;在師的數目方麵,為320個對280個。”他最後表示最迫切需要的是坦克,其次是反坦克炮、中型轟炸機、高射炮、鋼板、戰鬥機和偵察機。關於坦克的具體數量,斯大林透露:“他每月需要2500輛,在此數中,1400輛可以在蘇聯境內製造出來。但盡管他還需要1100輛坦克,他仍然隻想每月從美國和英國取得500輛就滿足了,免得被人指責‘胃口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