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增強集體企業活力初探(一)(1 / 1)

不斷提高經濟效益是企業改革的中心環節。為此,必須使企業充滿活力。那麼,如何增強集體企業的活力呢?我以為主要有四個方麵: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經營模式上變依賴型為競爭型

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發展,客觀上要求企業迅速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但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推行的是計劃經濟體製,人們的思想和企業的經營機製等,無不深深地打上計劃經濟的烙印。因此,當前首要的任務是解放思想,敢於衝破計劃經濟傳統觀念和方法的束縛,換上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思想觀念、方式方法。對集體企業來說,采取何種經營模式更是事關重大。我們總公司就經曆了一個由依賴型向競爭型經營模式的轉變。前幾年,作為石洞口發電廠的三產,基本上背靠電廠吃“皇糧”,集體企業從全民企業那裏接一部分任務、挖一塊經濟效益過來,端的是鐵飯碗,吃的是太平飯,無需擔什麼風險,企業根本沒有什麼活力。隨著改革深化和市場經濟形勢發展,全民企業不斷把富餘人員轉置到集體企業,加上內部、外部對承攬業務的競爭日益劇烈,集體企業再照老一套不行了,必須推行競爭型經營模式。各分公司接業務靠競爭,各人上崗位靠競爭,創效益,收入也靠競爭,這樣全公司就活起來了。短短幾年中,我們總公司從最初的3個分公司發展到現在的14個分公司,為電廠承擔了30%職工的開支,並且以質量優、服務好取勝,占領了電廠的內部業務市場。如粉煤灰公司1993年內完成了電廠的電除塵一次大修和四次小修,使設備的除塵率超過了設計標準,獲得了電廠好評。對外也麵向社會去搶占市場,先後建立了規模較大的房地產公司和圍堤工程公司,運用各種競爭措施,打入了上海及外地市場,可實現年利潤150萬元。經營模式的轉變使全公司活力驟增,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總公司成立一年來,創造了總產值4672.6萬元,實現利潤50萬元,上交稅利168萬元,職工人均收入比1992年增長30%以上。

二、深化改革,調整結構,集中調控財力,擴大經營範圍,不斷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改革是增強企業活力的原動力。作為集體企業更需要發揚“船小易調頭”的優勢,不斷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從經營機製、產品結構、人員安置、財物調配、效益分配等諸方麵進行改革,探索最佳途徑,為了開拓新的經營領域,進行了結構調整,充實生產第一線的力量。如公司把原來的空調班、水電班合並起來,組織空調維修人員成立了機械製冷工程公司,把部分化水、水煤分析人員合並成立了化學工程公司,增強了專業實力和市場競爭能力,該公司利用舊設備更新改造建立了一個小型水廠,一年實現利潤30多萬元。

資金調配得當與否,對於公司的總體競爭能力和經濟收益關係極大。因此,必須對公司的財力、物力進行宏觀調控、統籌安排,采用長短並存、協調發展的使用資金籌略。一方麵抓一批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生產經營項目,加快資金周轉,如投資25萬元的粉煤灰公司的琉璃瓦生產線項目,年產量10萬塊,一年可以收回全部投資;另一方麵看準某些有明顯經濟效益、市場對路的大項目,集中一定財力投上去。如總公司投資600萬元建成供熱網,就是針對附近的石洞煤氣廠、石油公司、多港區建成後,生產、生活大量需要熱氣而決策的。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力量許可,總公司相繼成立了許多分公司,開拓了許多新業務,擴大了經營範圍。如花木分公司原來隻承擔電廠的綠化任務,現在已能年產鮮花20萬枝,供應市場,還出口日本,年利潤達到4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