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秦聲鄉音頌光明――陝西地方電力係統文藝慰問團巡回演出漫記(2 / 2)

一場精彩紛呈、感人至深的演出,背後有演員多少辛勤的勞苦,還有藝德和人品,這些,觀眾未必都清楚。省局帶隊的張誌誠處長深有感慨地說:“過去對劇團工作不了解,這次跟大家轉了一圈,才知道搞藝術的很辛苦,同誌們的精神,重現了延安革命文藝的好傳統。”

地處旬邑縣城以北、三麵環溝又不通公路的窮鄉僻壤川子嶺,完全靠天吃飯,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豆油燈不明,疙瘩路不平,窮娃難上學,文盲數不清。”近年,經過省農電管理局的重點扶持,舊貌換新顏,群眾高興地說:“點燈不用油,吃水不用愁,學校一嶄新,書聲朗朗出窗口。”聽說有劇團來村演出,村裏呈現出平日少有的歡樂氣氛。人們衣著一新,奔走相告,插滿彩旗和標語的農用三輪車排擠在村道兩旁,鄉親們敲鑼打鼓夾道歡迎,群情激奮。為使路遠來遲的觀眾也看好戲,台上台下沁著熱汗,忍著轆轆饑腸,推遲開演時間,延長演出節目。

《情緣》是根據當地的生活素材創作排演的一出描寫電力扶貧的眉戶戲。當群眾親眼看到曾經發生在自己身邊實實在在的事情也搬上舞台、躍然眼前時,他們感到是那麼的親切,顯得那麼的興奮。演出結束後,演出團領導當場拿出200元捐助“希望工程”,經久不息的掌聲響徹山區的夜空……

一位熱心的老大爺拉著演出團領導的手,激動地說:“我活了七十多歲,還從未看過戲,今天能在自己家門口親眼看這麼好的演出,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實在太高興了!”鄉親們爭先恐後地表達著自己的心情:“要不是電力扶貧,連飯都吃不上,還能有這眼福?”多麼感人的場麵,多麼淳樸的鄉親,那一張張憨厚樸實的笑臉,一副副意猶未盡的神色,使文藝工作者深深感到藝術使命的崇高,任重而道遠。戲曲藝術隻有植根於大眾、服務於大眾,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路演出,萬千感慨。在風沙彌漫的工地上,在深山大嶺中,在高高的鐵塔上,展現著電力職工颯爽的英姿;那大幹了一天的師傅們,那一基基永恒的塔基下,沁滿了他們辛苦的汗水;舞台下那一張張粗糙黝黑、風塵未洗的臉膛,宛如一尊尊凝重莊嚴的石雕……這一切,深深地印刻在演員們的腦海中,終身難忘。勞動最偉大,同誌更知心。

短短的20多個日日夜夜,文藝慰問演出團驅馳3000千米坎坷路,先後奔赴14個縣16個演出點,觀眾達5萬餘人次。慰問演出團走到哪裏,哪裏就成了歌聲的海洋、歡樂的海洋。演員們更真切地接觸到了淳樸善良的山裏人,耳聞目睹了電力扶貧給山區人民帶來的變化。

慰問演出結束了,歌聲、掌聲已經消散,但是,陝西省農電管理局時刻關懷山區人民群眾與一線職工的殷殷深情和演員們用心聲唱出的心曲,卻久駐在人們的心間。

金秋留給人無限的情思,永恒的回憶。

山鄉的人、山鄉的情、山鄉的事、山鄉的景,都會讓我們湧起一種不可名狀的感動。

(本文與吳根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