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縣共完成農網改造投資7520萬元,新建和改造高低壓線路2311千米,其中10千伏線路650千米,0.4千伏線路1661千米;改造新增配電變壓器675台,總容量53430千伏安,安裝新型配電櫃659麵,新型電度表9.8萬塊,電表集裝箱15600個,家用漏電保護器9.8萬隻。新建的四座35千伏變電站陸續建成投運。全縣284個行政村基本完成了農網改造任務,38個山區行政村通了電,徹底消滅了無電村的曆史。
“過去我們住在山上,不僅照明是小油燈,磨麵也要跑幾十裏的山路,生活十分艱難,更別說看電視了。2000年一通電,家裏亮堂了,磨麵機也響起來了,我們再也不愁了,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電力職工!”今年64歲的廟溝村陳金明高興得合不攏嘴。
農網建設改造工程在農村見效快、受益大、得民心,被群眾稱為“民心工程”。
供電質量明顯提高。10千伏線路6條饋路綜合線損由“網改”前的11.12%下降到7.14%。有68個村的0.4千伏線路損耗由原來的19.6%下降到10.8%。供電可靠率達到了99%以上,電壓合格率達到98%,徹底消滅了“卡脖子”現象,保證了全縣工農業生產的需要。
農村電力市場得到進一步開拓。“網改”後電價降低,城鄉用電量不斷增加,1999年在大麵積的“網改”停電影響下,全縣售電量和上年同期比較,仍增加1457.24萬千瓦時,增長率達13.58%。
農民電費負擔減輕。按近兩年用電情況測算,全縣線損平均降低11個百分點,年可減少電量損失約880多萬千瓦時,僅此一項可減輕群眾負擔448.8萬元;農村電價由“網改”前的0.60~0.80元/千瓦時降低到0.51元/千瓦時以內,年減輕群眾負擔370多萬元,農民真正嚐到了“網改”的甜頭。“網改”後的集賢鎮東村,線損由原來的15.2%降為9.2%,月減輕群眾負擔1113.7元。二曲鎮下孟村1998年7月線損為19.64%,“網改”後線損降為8.5%,當月為村民減負2152元。
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效益顯著。全縣主導產業獼猴桃栽植麵積新增3萬餘畝,冷庫猛增230多座。蔬菜麵積新增1萬多畝,新興產業苗木花卉僅一年多時間新增2萬多畝,刺繡、養雞、養豬、肉牛等具有周至特色的產業穩定發展,糧經比已經調整到7:3,城郊型農村經濟結構已初步形成,整個農村呈現出勃勃生機,農民收入增加。
工農業生產穩步發展。農網改造較好地解決了電力供求矛盾,1998年至今,全縣恢複改善灌溉麵積4萬餘畝,發展節水麵積6萬多畝,充足的電力供應在近兩年農業抗旱灌溉中發揮出了應有的作用,使得農村受災不減產。由於電力供應充足和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工業生產開始呈現恢複性增長態勢,縣辦企業走出經營低穀,產值和效益不斷增加,同時,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年產值以35%的速度遞增。
城鎮綜合服務功能得到增強。農網改造後,城市建設速度不斷加快,商貿、服務等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城鎮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塑造出嶄新的周至新形象。
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農網改造後,全縣大部分地區解決了農業排灌、人畜用水難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彩電、冰箱、空調、電飯鍋、熱水器、VCD等家用電器走進了尋常百姓家,促進了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網改”後的集賢鎮,全鎮新發展個體家庭副業109戶,新增彩電、洗衣機180多台。
農網改造後的周至縣,就像充足了燃料的船舶,開足馬力,載著全縣人民奔向更加富裕、美好的明天。
§§第二編 崢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