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可追溯的曆史文獻推論,原生種的番茄,最早可能原產於南美洲西部沿海的高地,現今甚至在秘魯、厄瓜多爾和智利的部分區域中,都還可以發現番癡的野生品種。曆史學家懷疑,番茄剛開始散播到其他地方,可能是通過動物或鳥類的幫忙:這些飛禽走獸食用了番茄後,因為氣候或某些因素遷徙到他處,所吃進的種子無法消化,就可以原封不動地通過排泄物,在新的地方延續繁衍,才漸漸將番茄傳播開來。
也有曆史學者推測,大約在16世紀中葉時,因為航海探險的蓬勃發展,總是會通過航海探險隊的船員,找到新陸地的新花樣,番茄也因此才有機會由當時航海探險的霸主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從南美洲傳入歐洲。剛剛“進口”到歐洲的番茄,並沒有馬上得到眾人青睞,它植物株體的細小纖毛,以及美豔的果實外觀,反而讓一般人心生畏懼,到處宣稱這種東西是有毒的。當時居住在歐洲的人口耳相傳,宣揚這種鮮紅色的蔬果可能含有劇毒,不能任意食用,所以外觀亮麗可人的番茄,隻能委身於庭院一角,在庭園栽培時沾上一點點邊,借著鮮豔的果實,吸引眾人的目光。
18世紀到19世紀間,隨著人們對新大陸的探險和遷徙,番茄慢慢由歐洲流浪到美洲,然而,無論身處歐洲或美洲,人們對於番茄這種植物株本身散發出來的怪異味道,即便隻拿來作為庭園造景的觀賞植物,也因為觀念上的迷信,全然相信它植物株體上的纖毛也有毒,相互提醒彼此不可以誤觸而導致中毒,所以當時的農業相關報道都強烈建議民眾必須把番茄種植在距離房宅較遠的地方,以免孩童誤觸或誤食。這類傳言隨著書信、各種農業刊物報道、街坊鄰居聊八卦等方式一一散布,讓這個“美麗精靈”無辜且孤零零地待在庭園角落裏,孤芳自賞了好長一段時間。
終於,情況有了轉機,慢慢的,法國這個總是不甘心放過美麗嚐試的浪漫民族,開始有人試著將番茄入菜,主要也是想測試一下傳說中的毒藥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毒。這一試,總算讓孤芳自賞的番茄有了鹹魚翻身的機會。通過好奇心的考驗,番茄終於被確認並沒有毒性。但是,剛進入廚房,上了餐桌,好不容易可以入菜的番茄,口碑卻差強人意,因為大部分人對於這種酸味強烈的食材,抱持既新鮮、又害怕受傷害的心態,因此在好長一段時間內,番茄普遍的風評仍是處於兩極化:有人極力推崇番茄在烹調肉品與湯類時,具有相當獨特的風味特色相反的,也有許多保守派人士還是堅持固守心裏既有的迷信觀感,寧願遠遠地擔任觀賞者角色,甚至還提出“番茄並不營養、也不可口”的批判。
曆史記載中番茄也曾經出現過不同的代名詞,譬如曾標榜番茄是一種“愛情果”。早在16世紀初期,意大利的植物學家就第一次提出番茄和愛情有關,而曾經出現在希臘神話中的“金蘋果”,被曆史學家推論,可能也是黃色品種的番茄。也有少數記載將番茄認定是一種春藥,但卻沒有真的出現相關史實報道,證明真的有人拿番茄來作為催情用藥,是否因為擔心它的“毒性”?也就沒有資料可考了。不過,在當時部分修道院中倒是明文規定了不可以栽種與食用番茄。從這些史實中,可以讓現代人略窺當時人對番茄又期待、又矛盾的多樣情懷與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