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1)

紅塵,塵指的是古時車馬揚起的灰塵,塵本無色,江湖其言染之、其人染之。紅塵一詞出自東漢文學家、史學家班固《西都賦》的詩句中:“闐城溢郭,旁流百塵,紅塵四合,煙雲相連。”大意是說,“熱鬧喧囂人流揚起的塵土(紅塵),從四方合攏,充滿全城,塵土與煙雲都連在一起。”後來,“紅塵”演變成了“繁鬧塵市”。眾所周知紅塵暗喻人的是是非非,但往往紅塵雜念有些人終其一生都無法看破,於是就有了道家的紅塵煉心、看破紅塵。

所謂的看破紅塵就是指要你有一顆包容萬物的心用你的那顆心去原諒眾生,寬恕眾生。學“佛教”的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汙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的,也就是說你永遠都看破不了紅塵,但是可以再續紅塵。

紅塵寓意江湖,身處江湖之中又怎能看破紅塵。

紫陌、原指京城之外郊區的道路,京城是古時繁華興盛的象征,繁華之處必然是人聲鼎沸、門庭若市、熙熙攘攘,而人群密集之處必分高低貴賤、三教九流,於是就有了江湖。

紫陌寓意遠離江湖的一群人。

道,此道者,道路之道,道理之道,人道之道,商道之道,詭道之道,孝道之道,君臣之道,知道之道,等等不可盡言。此皆人與事物互相左右影響改變之道。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風無人扇而自動,水無人推而自流,草木無人種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大義是說:道,可以說,可以名,義不是我們所說的一般有名有象事物,因為那不是永恒的道。大道產生於天地之先,是開辟天地之始;大道產生於萬物之前,是生育萬物之母。所以這個“道”,難以徹底講述出來,隻可以直觀體驗。同時也說明,“道”不是口頭上的空談,而是實際的存在。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約而同,統一遵循某種東西,無有例外。即變化之本,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亙古不變。其始無名,故古人強名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為根本、一為變化的基礎、二為基礎變化、三為全部的總體變化。

若人真要明道,先離道名,既離道名,唯有體會,既有體會,體道同一,體會已過,道之背景若有變,則體會不存,體道已同,已無同與不同,無彼無此,無我亦無道,身體自己已如此,名為得道。實得所體會而可思所變。

萬事萬物內在的運行規律即是道,道即是自然,人之生老病死、生長發育、年老色衰都無法離開自然環境,人剛出生的時候最接近自然,故可以生長發育,而人越長大越遠離自然,就出現了生老病死,有心之人慢慢發現了這一規律,開始了漫長研究自然的過程,人類文明就此誕生、發展、延續、壯大;相傳研究探索自然過程中,有驚才絕豔悟出了道;而得道者得永生。

作者本人並非驚才絕豔、也非得道高人,我隻是將我所見、所聞、所思、以及一些看得懂的、看不懂的、看得透的、看不透的客觀的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們一起思索、一起領悟,我並不企圖憑一己之力來詮釋何為大道,大道又豈是我這個凡夫俗子三言兩語可以說的清楚的,我相信這個社會存在驚才絕豔之人,也相信真有得道高人,那麼我想站在他們這個高度的人,應該早已看透我們生活於這個社會中的無數道理,就像一個人如果有高中的數學水平,那麼做小學數學題目豈不是遊刃有餘、得心應手。

春秋道家學者範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他認為,人事必須“因陰陽之恒,順天地之常”,違反客觀規律,必然招致災禍。古今成大事者,可以不懂道,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必然順應大道。如果將我們一生看做是一場修行,我們起點都是一樣,那麼懂孝悌之道、心善若水、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之人必然比頂撞父母,貪欲無度、不知進退之人活的更精彩。我先前說過,身處紅塵何以看破紅塵,既然生活於生活之中便難於悟出大道,我們何不著眼當前,從小道入手,以小道而悟大道,水滴石穿積少成海,成就你我的大道。

紅塵紫陌道,指的是一群有誌之人,遠離江湖靜心悟道,出世修行卻又發現真正的道在紅塵之中,可身處紅塵卻又難以看破紅塵,看似循環死局卻又別開生門,紅塵悟道、大隱於市。諸多故事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