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將要飛翔起來的音樂家(1 / 3)

在外闖蕩了許多年之後,莫紮特及父親終於又回到了他們的故鄉薩爾茨堡。那時莫紮特已經15歲了。

薩爾茨堡人生活很隨便,喜歡開玩笑,熱愛音樂、遊戲和跳舞。盡管他們自己有個宮廷,盡管這個宮廷十分豪華奢侈,但它畢竟隻是個小宮廷。看了歐洲的大都會以後再和這裏一比較,這宮廷就立刻黯然失色了。

莫紮特在外增長了見識之後,在家鄉一方麵恣意取樂,一方麵又罵它粗俗不堪,這使他常常自相矛盾。他對一切藝術形式都有著高雅的欣賞力,然而他開起玩笑來又是明顯地粗魯、下流。他能和嘴皮子最靈的鄰居們逗哏耍嘴,大講笑話,但又總是對他們討厭到了恨不得馬上躲開的地步。他喜歡和他們一起吃喝玩樂,但他一轉眼又會來個大轉彎,指責起他們的俗氣來……

莫紮特把周圍的自然美都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好像對這一切都滿不在乎,然而他對鳥兒和戶外活動的熱愛又反映出自然美對他的影響。他隻要有可能,總是願意在花園裏工作,他的樂曲中那種寧靜的澄澈感和薩爾茨堡對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回到故鄉,全家仍住在格特賴德巷的那棟房屋裏。父親也仍然擔任著宮廷的樂隊副指揮,莫紮特則有個次要的職位。這時的姐姐瑪麗安妮主要是幫助母親管理家務,抽空給人上幾堂音樂課掙點錢。很快,全家人就都介入了鎮上的社交活動。

當時薩爾茨堡的社會地位的區分仍十分嚴格。

大主教和幾個顯赫的貴族高高在上,門戶森嚴。稍低一些的是一批較小的貴族和紳士,他們都隸屬於宮廷。莫紮特一家和他們有一些來往,但他們真正的朋友還是在更低的一個階層——善良、樸實的城鎮居民,諸如房東洛倫茨·哈格諾爾和哈夫納一家人。莫紮特曾傾心為他們家的喜事寫了優美的D大調《哈夫納》交響曲(K·385)以及同樣動聽的D大調小夜曲(K·250)。

社會地位低於莫紮特一家的是18世紀典型的下層階級,貧窮、愚昧,迫於生計,成天就為香腸和鹽的價格操心。當時就有一段話概括了這個小鎮及其風俗:“鄉村老爺是打獵第一,教堂第二;地位處於其下者是教堂第一,打獵第二;再次者是吃喝第一,禱告第二;最底層者則是禱告第一,喝酒第二,吃飯最後。前二者的風流韻事都遮遮掩掩,後兩者的桃色豔聞則是不避眾目。全體一致的是生活都淫蕩不羈。”說薩爾茨堡人都“淫蕩不羈”,顯然有失偏頗,但薩爾茨堡人的隨便和豪爽在當時的歐洲是出了名的。

莫紮特一家參加最多的社交活動就是和鄰居或者親朋好友們一同玩套圈遊戲,他們每星期天的下午都要到朋友家去玩這種遊戲。他們有時也打撲克,有時奏一曲室內樂……

除了四旬齋期間,舞會經常不斷。鎮上的人每次都請莫紮特為舞會譜幾支舞曲。市政廳旁有一個娛樂廳,那裏常常舉行化裝舞會,莫紮特是個引人注目的參加者。

1772年的春天,莫紮特已經16歲了,爽朗活潑,生氣勃勃,而且比他一生中任何時候都顯得更英俊。他麵色紅潤,和那雙灰色的大眼睛、漂亮的金黃色頭發配在一起顯得很協調。每到正式場合,他的金色頭發就被假發所遮蓋了。他一直很講究穿著,身上也總是穿著好衣服,那是他必備物品的一部分。他很知足,由於他很小就接觸了廣闊的社會(雖然還很膚淺)。他的性格變得十分沉靜,舉止也很有分寸。此時的莫紮特已進入了青春期,於是裙子的——聲開始在他的耳邊響起來了。

莫紮特常常被比做多情、奔放的凱魯賓諾(莫紮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伯爵的侍仆,他愛上了伯爵夫人。)——一個沉湎於愛戀之中的青年,以婉轉含哀的曲調傾訴出他的脈脈柔情。盡管父親對他嚴格監督,一直給他灌輸崇尚美德、自我克製的青年修養,但他無法徹底鏟除莫紮特發自內心的青春衝動。

那時的年輕小夥子總免不了和姑娘們調笑嬉戲,偷接幾個吻,暗捏幾次手,而他時常充當頭目……

對於莫紮特來說,經常是某個姑娘通過某種方式迷住了他,他也就對這個情人熱戀上幾個星期,但不久又另交新歡。他把這些非常吸引人的細小豔事都告訴了姐姐瑪麗安妮。他和父親一起外出時,大部分信都寫給姐姐瑪麗安妮而不寫給母親,潦草的信中不斷地提到他那些短暫相好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