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

大學期間,學的雖然是古典文獻專業,但並沒有讀過《周易》這本書,這是令人汗顏的。1987年大學畢業以後,正值“《周易》熱”方興未艾,出於好奇,也買回一本《周易》譯注的書來讀,誰知翻閱以後,竟然有如墜雲霧之感,這愈發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於是不斷搜羅各種有關的書來看,開始是硬著頭皮看,後來覺得有些入門了,再後來就是浸淫其中著迷了,轉眼間已有二十年了。

《係辭》雲:“以言者尚其辭。”對於《易經》的學習、研究,我是從卦爻辭開始入手的,然後才擴及卦象。在學習、研究、揣摩的過程中,有所心得就隨時記錄下來,至1998年已積成一部十八萬字的書稿。在這一基礎上,自1999年開始,先後在《周易研究》《文獻》《古籍整理研究學刊》《山東大學學報》(社會哲學科學版)上發表了《〈周易〉卦辭朋、孚考》《“羑裏”正詁》《周易象喻發微——以〈姤〉為例》《革卦辭義別解》《飲食·男女·鼎新——〈易經〉鼎卦及“鼎新”之義的發生新解》《〈易經〉〈老子〉之“道”的比較》《〈易經·頤卦〉考釋》《易、道相關“輿”象索隱》等十餘篇十餘萬字的學術論文。時間一長,同事、朋友、學生們知道我研究《易經》,動輒或認真或開玩笑地要我給算一卦,這常使我很尷尬。《易經》是否有人們認為的那種神奇的預測功能,我沒有深入研究,不敢妄言。但如引言中所述,《易經》中蘊藏著古老的人生經驗,能夠啟迪我們的人生智慧,這是確定無疑的。於是學術研究之餘,萌生了將《易經》以輕鬆的筆調、易懂的方式介紹給讀者的想法。蒙中華書局垂青,這一願望很快得以實現。隻是由於《易經》本身古奧、本人筆力所限等原因,不知是否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正所謂“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文心雕龍》)。

飲水思源。回首我的《易經》研究之路,借拙稿付梓之際,衷心感謝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的劉大鈞先生、林忠軍先生,他們引領我走上《易經》研究之路,在《周易研究》上刊發了我多數的研究論文;衷心感謝山東中醫藥大學王新陸先生、李心機先生、王振國先生,是他們的一直鼓勵和支持才有我今天《易經》研究的成果;衷心感謝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周騁先生為本書的順利出版牽線搭橋;衷心感謝中華書局祝安順先生為本書寫作提供的意見、建議以及為編輯此書付出的辛勤勞動。

臧守虎

2006年仲秋

時間都去哪兒了?驀然之間,離拙著《〈易經〉讀本》的初版已經過去整整七年了。

回首當初,書雖然已經出版,但一直耿耿於懷、未曾放下:書有什麼不足?讀者會如何看待?我是否寫到了位?所以書出版之後,一直關心和留意讀者的評論、反應。

令我高興和欣慰的是,從網上眾多評論的情況看,多數讀者對此書還是認同、讚賞的。如有一位網友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