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淚眼相看嘉峪關 激情徜徉遊敦煌(2 / 2)

莫高窟後來被稱為“東方藝術寶庫”、“世界藝術畫廊”、“全球最大的美術史博物館”,足以與世界著名的七大奇跡媲美。可是,在張大千去敦煌之前,莫高窟這顆璀璨斑斕的明珠,卻仍然默默無聞地埋沒在荒漠的戈壁灘中,顯得荒涼破敗,任憑風沙雪雨的侵蝕和一些人為的破壞。

張大千晚上才到莫高窟,一放下行李,他就迫不及待地打著手電,舉著蠟燭燈籠,來到下榻處不遠的石窟觀看。進入石窟,他頓時驚得目瞪口呆,石窟中絢爛光豔的壁畫,鋪天蓋地,金碧輝煌,其絢爛奪目與石窟外的荒涼破敗截然不同。當張大千哆嗦著往前行進時,他突然看到了他為之神往不已的唐代壁畫。尤其那幅唐代仕女圖,其豐滿富態的人物造型,華麗的服飾及圓潤勁挺的線條,是罕見的唐代繪畫真跡,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

數月後,當張大千再次來到藏經洞中,看到畫中那種“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之遺韻,喜不自禁,反複嗟歎,遂在一側沒有壁畫的空牆上題了數行字:“此莫高窟壁畫之白眉也!是士大夫筆。後來馬和之得其一二,亦遂名家。辛巳九月,蜀郡張爰大千來觀,讚歎題記。”

張大千與範振緒參觀莫高窟石窟時發現,壁畫上有許多一塊塊的撕扯空白,原來是帝國主義文化強盜剝離撕走的,還偷走了一些精美的唐代彩色塑像。特別是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內文物大流失,損失慘重,這令張大千十分氣憤。除了人為的破壞,自然力對莫高窟的侵蝕摧殘也是不可忽略的。經過日曬雨淋風吹雪浸後,石窟內的壁畫、塑像顏色褪變,表皮剝落……

怎樣才能保存住莫高窟的藝術奇葩?張大千冥思苦想良久,最後,他靈機一動,一個大膽的想法突然冒出:“把莫高窟裏的精美壁畫都給臨摹下來,傳出去!”張大千十分興奮,雖然他知道,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但他想到此舉的非凡意義和價值,想起自己來敦煌前曾對好友熊佛西說的話——“我不在敦煌幹出點名堂,就決不看回頭路!”最後痛下決心,一定要幹出點名堂,而且是大名堂,才罷休!

當張大千把準備臨摹莫高窟壁畫的打算同範振緒一講,不料老人竟然十分驚喜,顫巍巍地說:“這真是一件大好事呀,實在功德無量哇!曾農髯年兄、還有老友李瑞清有你這樣誌向遠大的高足,定當為你驕傲的,並將為你含笑九泉了……”

莫高窟素有“千佛洞”之稱,如果將石窟內所有壁畫都臨摹一遍,那是張大千一個人幾輩子也無法做完的,他隻能選擇性地臨摹其中一部分。他要臨摹的主要目的,是把敦煌壁畫剛創作完的那種最嶄新、最鮮豔、最輝煌和最美妙的瞬間重現出來,凝固下來,讓人們能看見原味原樣的敦煌壁畫,是一種複原臨摹——既要忠實於原有的壁畫,又要將剝落褪色的壁畫本來的顏色推敲調和出來,這實在是一個複雜的再創作過程。

張大千在上寺裏草草安頓好行李及生活用具後,就開始他在莫高窟的調查、記錄、研究、考證、編號、臨摹等一係列艱苦而繁重的工作。自此,中國對於敦煌壁畫藝術的研究,也是世界近代對於中國石窟藝術的科學研究,即以此為發端,在張大千手中,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