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下) 書生(1 / 2)

音尚帶著身後的少年們徑直走向書院最大的廳堂,每當有重要學者發表講席總是在那裏開講,大廳可同時容納五百多個學生一同聽講。

在音尚的示意下,少年們在偌大的廳堂裏有序地列隊,不出一聲。

“今日在此,本王要出題考大家,誰若脫穎而出,會得到本王的提拔。大家若有心治國,便拿出自己的學識,教本王見識下我天朝的學子是如何青出於藍。”

音尚的話贏得少年們一致的歡呼,原本寂靜的廳堂,霎時人聲鼎沸。

東方曉若,你可是把整個天朝最有為的年輕人都聚集齊了。

掌心運氣,手心中聚集著一股氣,熱烈澎湃,音尚的心微微有些顫動。

片刻之間,在場的人都還沒有看清是怎麼回事,隻看到最前麵的兩旁柱子先後被一層灰蒙蒙的煙氣籠罩,當煙氣散去,柱子上赫然出現了八個大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是今日的試題,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們有三炷香的時間。”

說完,音尚吩咐身邊的小太監去叫來徐長蘊準備紙筆給少年們,自己靜靜立在柱子當中,默然不語。

拿到紙筆的學子們開始奮筆疾書,沙沙作響。

音尚看著他們,仿佛看到自己小的時候,父皇在禦書房批閱奏章,當時一本表彰一個弘州小縣令張遠的奏章引起了父皇的注意,張縣令兢兢業業,竟然不到三十就滿頭白發,最後大病不治身亡。父皇當即給予批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叫音尚起草了一篇悼文要刻在他的碑上。那時的他不太明白此八個字真正的含義,寫的悼文言辭華麗卻空洞無味,而今,他終於深刻領悟了這八個字。頗有“而今識盡愁滋味”之感。

門外傳來輕揚的蕭聲,委婉含蓄,似有還無,似輕輕的風吹來,斷斷續續,聽不真切。

這是……

一曲《歸故裏》,訴盡平生不得誌,淒涼歸故裏,半生年華盡蹉跎。

《歸故裏》描述了一個書生每每參加試舉皆不中,隻得落魄歸故裏。曲調淒清冷寂,百轉千回,隱約的遺憾充斥其中。隻是,千百年來,誰會記得當時誰獲得了朝廷的垂青,金榜題名,一曲《歸故裏》倒讓默默無聞的落榜書生名垂千古。

是誰,在這天朝第一書院中吹出這樣煞風景的樂曲?要知道,天日府是學子平步青雲的捷徑。

一段作罷,樂聲又起,第二段是落榜書生內心的獨白,剖析了自己對功名的釋然,縱情故裏的山水,高山流水,草長鶯飛,聽似美景怡情,淡淡的悲哀繞之不去。

簫聲漸漸清晰起來,盤旋在廳堂的上空。

音尚輕聲步出廳堂,循著簫聲來到了一處湖心小亭——碧心亭,亭子中一張石桌上焚著香爐,爐旁是一把古琴,散發出年代的色澤,琴弦被香茗嫋嫋的煙氣氤氳。

書生模樣的吹奏者背對著音尚,音符從他口中流轉出,這已是《歸故裏》的第三段。

音尚也不出聲,靜靜等候他吹完未盡的曲子。第三段,書生終於壓抑不住內心的渴求,重整包袱,準備再次赴京。

樂聲戛然而止,誰也不知道書生之後的境遇,因為這是一本殘譜。

簫聲止住了,書生回身,東方曉若是也。

“王爺……”他開口,第一次,他發現自己能言善辯的本事遠離他而去,張口竟無語,隻差沒有凝咽。“他們……您做何打算?”

“本王出題,誰要是脫穎而出,可以直接得到保薦,剩下的,可以在好的書院進修。”他並沒有直接點明天日府,隻因規矩的改變還要女皇的應允。

一句話,堵得東方曉若無語默然,他駭然地看著眼前的男子,絕美的容顏沾染了疲倦,晶瑩的眼眸透著堅毅,他,比傳說中的更開明,何止開明,這樣的王爺在曆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為他之才華,正是帝王之才,卻甘願為一個八歲的女皇鋪平登基的道路。

“王爺,請坐吧。”東方曉若從震悸中回複,執起紫砂,為音尚斟上一杯香茗,“這是‘綠冷’,雖非名貴之至的茶,但是最鮮嫩的茶葉配之汶水泉也別有一番風味。”他不知道自己還能說什麼,隻能說著連他也不明白的話,他的心有些亂,這是從來不曾發生過的事情。

音尚品了一口, “好茶。”他又喝了一小口,放下茶杯,“東方,你明明有話說,所以才吹奏《歸故裏》引本王至此,而今欲言又止,這不是你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