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十 送葬(1 / 2)

太後仙逝,縊號“莊賢”,來表彰她一生莊重嫻雅、不驕不妒、母儀天下。

太後本是徽州望族鳳氏長女,不但長得傾國傾城,而且知書達理、貴氣天成,一手繡工天下無敵,十五歲就繡出了“百鳥朝凰”、“萬馬奔騰”等繡中的精品。對待文人騷客更是以禮相待,資助過不少落魄書生,是當時所有年輕男子的理想佳偶。

十七歲受到州官的保薦,送入宮中選秀,深得先皇賞識,冊封為後,一年後誕下大皇子。

與人分享自己的丈夫是每個女人的悲哀,而且要和數千佳麗一同侍候同一個男人,一般的女子當然不能忍受,是故莊賢太後被人稱作“千古第一後”。她把所有的脾氣都收斂起來,不驕、不妒、不卑、不亢,人如明鏡,心似止水,盡心盡力做好一個皇後。

每年皇室各種祭奠、喜慶她都親力親為、一手包辦,連專司禮儀的朝官都不得不佩服皇後的細致耐心。

宮中每年花費數百萬兩白銀,奢華浪費屢見不鮮,皇後親自查帳,節流開源,省下不少銀子。

宮中皇子公主漸漸多起來,皇後特別關注皇子公主的教育問題,根據每個皇兒的情況選拔老師,並常常親自督導。

後宮爭寵曆來難免,適當運用皇後的威嚴、恩威並重,收服了後宮妃嬪的心,都以皇後馬首是瞻,後宮之風良好。

宮中一年一度都要選秀女,皇後親自挑選德才兼備的女子,細心調教,並一手安排侍寢事宜。

費盡心力,為皇上解了後顧之憂,可以專心理朝政。

即便有整個後宮的佳麗,皇後依然是皇上心中最特別的存在。

即便皇後的風範折服了整個天朝,總有些人暗懷不軌。

大皇子六歲那年突發肺炎,情況危急,玉妃收買了太醫,救治不當,皇子夭折。

本以為天衣無縫的計謀還是被時任禦史大夫的秦風識破,東窗事發,為自保,太醫供出了玉妃娘娘。

皇後為心愛的兒子早逝而臥床不起,皇上一怒要將玉妃斬首。拖著疲憊的身子,皇後找到皇上為玉妃求情。

“皇上,難道自己的皇兒早逝,臣妾能不心痛嗎!身為人母,孩子走得這般不甘,臣妾的心在滴血!但是,看在三皇子、四皇子的份上饒了玉妃吧,臣妾沒了皇兒,不能讓皇子再沒了母妃啊!而且玉家在朝中勢力不小,不殺玉妃,可得玉家更加忠心地為皇上效力,何樂而不為?”

玉妃被打入冷宮、不久就瘋了。

皇後把三皇子、四皇子帶到自己的宮中,視如己出,細心養育。

黃天不負有心人,三十歲時,皇後再得七皇子,音尚,宛若上天賜予的禮物。再加上,七皇子從小機智過人,繼承人已然排定。

誰想不幸又再次降臨,七皇子十二歲時隨父皇打獵,與皇上一起失蹤七日,七日後皇上遍體鱗傷回到皇家別院,七皇子跌落懸崖,夭折!

一而再的打擊徹底擊潰了皇後,她搬出皇宮,住進僻靜的白雲庵,為兩個孩子吃齋念佛,不曾再回京中。

白雲庵的大門緩緩打開,國舅鳳之涵抱著太後靈位走在最前麵,一身麻衣神色莊重,薄唇緊抿,走到馬前,瀟灑地翻身上馬,但是緊拉韁繩,控製速度。

身後跟著護送遺體的儀仗隊,皆是莊重的神情。

兩人手持白仗,走在國舅身後左右兩側,六人托棺,走在國舅正後方三丈開外,還有一隊禁軍司護衛之責,走在隊伍兩旁和最後。沒有龐大的送葬隊伍,一如太後生平淡泊寧靜。

白雲庵地處偏僻,除了少數幾戶農家再無他人。這僅有的少數幾戶人家夾道而立,一身縞素,手持白蠟燭。

幾天之前,他們還並不知道,這白雲庵裏的孤老鳳夫人就是當今太後。隻知道,鳳夫人關心他們農家的收成、官家的課稅、孩子的教育,常常由惠儀師傅陪著四處拜訪他們,閑話家常,慷慨解囊。淳樸的農家人莫不把鳳夫人當作活菩薩來拜。一個死了兩個兒子又沒了丈夫的瞎眼夫人,心腸如此好,真是天公不長眼,讓她受盡磨難。

他們是真心來送鳳夫人的,如果不是鳳夫人,即便隻是當今太後,他們也沒有這麼虔誠,在他們心裏,太後永遠隻是那個慈祥的鳳夫人。

隊伍走得很慢很緩,這是皇家的規定,送葬隊伍一天最多隻行二十五裏路。而為了怕遺體腐爛,皇室有一種特殊的藥丸可以保遺體不腐爛一個月。

今天一大早,國舅就收到了皇室的送葬路線圖,按照標示,周邊地處偏僻沒有安排驛站,他們今晚將在二十三裏開外的一家客棧留宿。

畢竟是初夏的季節,一身麻衣,太陽高照,隊伍中的人都熱出了汗水,但是送葬的隊伍按規定,除非到了晚上,不然即便大雨大雪天都不能停下腳步,休息一下或是吃點飯食、喝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