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走向布達拉(11)(3 / 3)

“是啊,古籍上說‘委蛇於地’,極為悲壯啊!”

“但珠爾墨特已死,群龍無首,叛亂者隻洗劫了駐藏大臣衙門銀庫,就作鳥獸散。原在珠爾墨特控製下的七世達賴喇嘛重新掌握了政權,將珠爾墨特的黨羽捉拿歸案,或淩遲,或斬首,或絞死,西藏很快就恢複了秩序。”

“待四川總督策楞帶兵進藏,西藏局勢已穩。”我引用《衛藏通誌》說,“乾隆指示‘此措置唐古忒(清對西藏的稱呼)一大機會也,若經理得宜,自可永遠安寧’。”

“唔,老師記得不錯,”索南尼康連連點頭,“我也是剛讀過《衛藏通誌》。策楞進藏後製定了一係列藏政措施,使中國對西藏的控製獲得進一步加強。”

飯後暢談至深夜,各自回去安歇,無話。

在拉薩的第三天,索南尼瑪陪我們去拉薩郊外耿培烏孜山上的哲蚌寺。這是個名僧大佛輩出之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院,是格魯派六大主寺之一,與甘丹寺、色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最興盛的時候,這裏僧眾達10000人,遠遠望去,紅牆金頂的寺院,布滿了耿培烏孜山整個山坡。走進寺內最重要的建築措欽大殿,占地竟達2000平方米,由183根巨大的木柱支撐,將近有5個籃球場大。

漫遊在哲蚌寺裏,仿佛進入佛教之城,被佛殿裏濃烈的酥油燈的酥油味,繚繞的香煙,飄拂的經幡,佛龕的重重帷幕弄得精神恍惚,不知所以,不能自己。想想吧,一世至四世達賴喇嘛都曾在這裏居住,五世達賴喇嘛在受清朝皇帝冊封,搬到布達拉宮前也在此居住。還有章嘉、敏珠爾等眾多清朝駐京大呼圖克圖也求學於此。這裏佛法的神力,佛法的尊嚴,是法外之人的凡夫俗子所能想象的嗎?

逛了一天哲蚌寺,一路聽索南尼瑪說這裏場麵最大的僧俗同慶的雪頓節展佛——那是每年藏曆六月三十日,拉薩城僧俗傾城而出,彙集到耿培烏孜山下,等待在山上懸掛出一副高30米、寬20米的巨大釋迦牟尼像供人們瞻仰。在晨霧縹緲中,高懸天際的大佛,籠罩在薄霧輕紗間,任人們千呼萬喚就是不露尊貴的容顏。唯有等天光出現,第一抹朝霞染紅東邊天際的時候,那佛的印紗才徐徐地卷起。香煙嫋嫋,潔白的哈達似雪蓮飄飛,人們湧向大佛,湧向神聖——

遺憾的是,來拉薩的時候不對,我們無緣見識那在想象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莊嚴神聖了。

接下去幾天逛街,去色拉寺和城內幾個小寺院。從昌都又來了幾位小“尼姑”,都是索南尼瑪的堂姊妹或別的親戚,一起在布達拉宮廣場攝影留念。那天去色拉寺,十幾個人包了一台車,浩浩蕩蕩,整整花了一天時間。

色拉寺在布達拉宮北麵,海拔3千米巨石崢嶸的色拉烏孜山腳。“色拉”在藏語裏是表示“野玫瑰”,相傳建寺前漫山漫坡長滿野玫瑰,色拉寺因此得名。該寺由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所建,寺前一條街賣的全是香燭和小佛像、念珠等旅遊產品,香客和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人山人海。

走進“措欽”——也即集賢殿,是寺院的正殿,也是整個寺院的活動中心。措欽大殿內有四個拉康(即佛殿),是供奉佛像,經書和僧侶集會的場所。措欽以下叫紮倉,即僧院,是僧侶學習佛經的場所;再下便是康村,是寺院最基層的組織,僧侶食宿和起居作息之處。

色拉寺有3個僧院、29個康村,占地約11萬平方。寺內保存著上萬個金剛佛像,有的還是從印度、尼泊爾帶來的銅佛像。大殿和各僧院四壁保存著大量彩色壁畫原作。最著名的是大殿後麵的“馬頭明王”像,進大殿直走,過一排小殿,在煙燻火燎又被人摩挲得如墨晶石的地方,有狀如馬頭的岩石,下有黑洞,像馬頭張開了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