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這裏是台北(2 / 2)

又一日,我在台北車站要去當代藝術館,站在台北交通樞紐的天橋下麵,看著眾多岔路茫然不知該走哪一條。以我的經驗,這種時候地圖不如問路有用,便跟路過的一位老人打聽起來,聽他仔細講過如何辨別方向之後,按他的提示準備過馬路。

我在斑馬線前等紅燈,然後又走了幾十米,突然聽到後麵有人大聲說話,下意識地轉過頭,原來是剛才給我指路的老人,他擔心我仍然不明白該怎麼走,索性追上來跟我走到路口。

類似的情形我在虎跳峽也遇到過一次。當時我一個人從金沙江邊上了高路,在岔路口不能確定哪條才是捷徑,遇到的也是一個花白頭發的老人,老人聽得懂我的話,但他發音有障礙,隻能用手勢給我指路。我在蜿蜒的山路上慢慢往上爬,走了很遠以後順著回轉的山路轉了一個方向,看見老人仍然站在剛才的地方沒有挪步,見我回頭趕緊指著前方的路向我示意。

那一刻,我看著老人瘦小的身影潮濕了雙眼。我知道,他擔心我走錯路。我曾經把旅途中一些素昧平生的感動寫下來,起的名字叫做《不能忘卻的紀念》,它們是這麼多年的旅行中最值得珍藏的記憶。

但我還是頭一次在城市裏有如此觸動,原來淳樸和真誠並不隻存在於遙遠的鄉村。也許很多年以後,我已經記不起台北的美景和美食的滋味,可這位老人的笑容我永遠不會忘記。

他送我走到路口之後便離開。這一次,是我看著他逐漸遠去的身影,過了很長時間才慢慢走開。

從承德路一路走到長安西路,想找個地方吃早餐,沿途熟悉的建築和街道讓我想起從前在廈門街邊吃東西的感覺,決定這個上午不喝咖啡,要吃一家當地小店。

見到中式招牌我便走進去,請問現在有吃的嗎。

店家都笑著告訴我,我們還沒準備好,等到中午才可以。

原來在台北,早餐和午餐的店是不一樣的。

後來便找寫著早餐的店鋪。有一家在騎樓的小巷口擺了個攤位,牆上的餐單寫著牛排和意大利麵條,看著來來往往的吃客,我決定就吃它了,當地人青睞的小攤肯定錯不了。

要了老板娘推薦的套餐,一塊牛排一份意大利麵一個煎蛋和一杯果汁,坐在靠街的小板凳上美滋滋地一邊吃加了雙份黑椒汁的意大利麵,一邊看著外麵街道過往的行人和車輛。

突然間覺得自己已經在台北生活了很久很久,這樣的一個清晨,自由自在坐在街頭的大排檔,毫無顧忌地吃一份這樣的西餐,這樣的生活是很多年前的記憶了。

我因此更加喜愛的台北,有瑪汀妮芝藍衣女子的微笑,和長安西路大排檔的早餐。

§§第十七章 cafe'a'la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