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那些錯過和遇見的日式建築(2 / 2)

在台灣溫泉曆史與分布以及北投石介紹之外,我更感興趣的是博物館二樓北投風情與人文的內容,特別是“北投聲影”部分,參觀者能用現場的耳機聽到台語和客家話兩種語言的《北投溫泉詩》,還有台語歌曲《心愛的老車站》以及《溫泉鄉的吉他》。

《北投溫泉詩》是梁啟超造訪北投溫泉時寫下的詩句,“尋幽殊未已,言訪北投泉;曲路陰回壑,海流碧噴煙,土膏溫弱荇,溪色澹霏煙,苦憶湯山淥,明陵在眼前”,描述了北投溫泉當年的景象。

《心愛的老車站》是北投子弟台語民謠大師陳明章特意為新北投的老火車站能早日重回故鄉而做。而台語電影《溫泉鄉的吉他》當年讓北投享譽全台灣,低音歌王郭金發演唱的同名台語歌曲也被齊秦、蔡琴、秀蘭瑪雅等多名歌手翻唱,帶著濃鬱日本風情的前奏娓娓而來,開始講述一個北投的故事。

北投還有一處別致的日式建築是北投文物館,前身是建於1920年的佳山旅館,當時北投最高檔的溫泉旅館。館長是位氣質高雅的中年女子,她帶著我們穿行於台灣目前僅存的純木造二層日式樓房之間,講述著那裏曾經的曆史,言語之間傳達出對文物館深厚的熱愛之情。

她告訴我們,佳山旅館當時一個晚上住宿的費用,抵得上普通軍官小半月的薪水。旅館在日治之後先是成為安置軍民的“佳山宿舍”,後來又變為招待官員的“佳山招待所”,接著拍賣民間成為私人豪宅,二十世紀80年代轉變為私人博物館“台灣民藝文物之家”,收藏和保存台灣早期民俗文物以及原住民藝術,最後更名為“北投文物館”。

她還告訴我們,日治晚期佳山旅館曾被日本軍方征用,一度是“神風特攻隊”招待所。她帶領我們到二樓的“大廣間”參觀昔日的宴會場所,特攻隊員們在執行敢死任務的前夜,往往會在這裏受到最後的款待。

北投文物館的建築樣式為二十世紀初日本最時興的“書院造”型式,原為十六十七世紀代表武士階級的標準住宅樣式,包含“床之間”、“袋”、“棚”、“書院”等元素,室內鋪設榻榻米,選材不僅考慮耐用,更講究木材的色澤和紋理。館長跟我們一一介紹室內的各種珍木和奇木,以及造型獨特做工精細的木雕和造型優美的格珊紙窗,是台北少見的日式木造藝術品。

這日文物館有名為“福祿—葫蘆文化特展”的展覽,展品為世界各民族的葫蘆以及以葫蘆為素材創作的藝術品。我對這個並不在行,但聽著館長的講解,不知不覺也參觀完了全部展室,她無時無刻流露出來的熱愛,對我的觸動更甚於那建築和那些器物本身。

小貼士:

1、青田七六,位於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七巷六號

2、紫藤廬,位於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3、北投溫泉博物館,位於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2號。

4、北投文物館,位於台北市北投區幽雅路32號。

§§第九章 女巫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