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莫野的眼角不停的抽搐,太陽穴呯呯亂跳。
五百騎偷襲李再興不成,反被他打得落花流水,連弟弟阿史那莫咄都戰死沙場,這個結果大出他的意料。即使杜甫站在他的麵前,他依然不肯相信。
這怎麼可能?就憑那點人,李再興能擊潰他的五百精騎?他知道李再興很勇猛,這場戰鬥的規模也不是很大,但個人的勇猛畢竟不能抵消人數的巨大差距,最多隻能給出弟弟帶來一些麻煩而已,不應該影響到戰事的最後結局。
除非李再興在暗中還埋伏了其他人。
肯定是這樣的。
對杜甫的大言赤赤,阿史那莫野不以為然。杜甫的詩是好,道理聽起來也不錯,可是對阿史那莫野來說,這還不夠。如果能用武力解決,他就不用理會杜甫的這些道理。隻有當武力不能解決的時候,他才會考慮和李再興談判的問題。
杜甫也不著急,事實上,他根本沒有意識到阿史那莫野有什麼想法。而他的平靜也讓阿史那莫野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唐人在耍詐。
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敗兵回到城中,阿史那莫野慢慢的對整個戰事有了更多的了解。這些了解都佐證了他的想法:李再興有伏兵,否則,麵對阿史那莫咄的五百精騎,他不敢分兵。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怎麼可能還分兵,這不合兵法常理。
阿史那莫野先入為主,而那些逃回來的將士也有意無意的推波助瀾,誰也不肯承認自己被區區幾十人打得大敗而歸,甚至連主將的性命都丟了,戰旗也被人奪了去。在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渲染下,李再興的兵力越來越多,從幾十人變成了數百人,最後變成了上千人。
而此時此刻,城外也傳來最新的消息,中曹人聞風而動,紛紛前去投奔李再興,城裏的人出不去,但是同樣危險,因為他們隨時可能和城外的人裏應外合。
阿史那莫野有些頭疼。
奪取迦底真城以後,出於對中曹人勇猛善戰的認識,為了安全起見,他將大部分人中曹人都趕出了城,隻在城裏留下了一小部分富戶。中曹人丁不旺,再一分為二,起來鬧事的可能性就小了。原本是好計,現在卻成了麻煩,李再興一來,城外的人聞風而動,而城內的人同樣會不安分。一旦內外夾擊,裏應外合,他根本抵擋不住。
特別是在精銳損失過半,士氣低落的情況下。
阿史那莫野左思右想,再次接見了被晾在一邊的杜甫。這一次,他換了一副麵孔,義憤填膺,怒不可遏。
“杜君,我已經查清楚了,這些事都是我的弟弟幹的。”阿史那莫野拍著案幾,大聲說道:“他一直背著我做些小動作,我都看在同胞兄弟的份上,沒有和他計較。現在他居然膽大至此,去打劫大唐都尉,實在是膽大包天,罪不可恕,我也不能包庇他了。都尉殺了他,殺得好,就算都尉仁厚,等他回來,我也要將他綁到都尉麵前請罪的。”
杜甫眨了眨眼睛,不辯真假。
“是我管教不嚴,馭下無方,冒犯了都尉,慚愧慚愧。”阿史那莫野陪著笑臉道:“能否請杜君在都尉麵前美言幾句,讓他知曉我的本心。如果他能寬恕我的無能,我願意請他進城,設宴款待。如果有所不便,我也可以出城去拜見他,向他解釋一下中曹的王位問題。杜君有所不知,我也是看到中曹分崩離析心痛,這才出此下策,如果曹野那公主還能回到迦底真城,我願意讓出王座,繼續侍奉她。”
阿史那莫野一邊說著,一邊讓人送上厚禮,又讓人安排了一份大禮,準備送給李再興。然後又讓人請來了被軟禁的薛裕等人,極盡解釋道歉之能事。
杜甫很滿意,大包大攬的應了,功德圓滿的出城。阿史那莫野派了一個名叫莫幹達的吐屯(突厥人的大臣,相當於大唐的禦史大夫)陪杜甫出城犒軍。
杜甫剛出門,阿史那莫野的臉就沉了下來,笑容消失得無影無蹤。他轉身叫來一個親信:“立刻送信給莫賀咄吐屯(石國王)和那俱車鼻施王子,拔汗那勾結唐人,要進占昭武九國。”
……
“誤會?”李再興眉毛一挑,嘴角撇了撇。
“是的,誤會,誤會。”莫幹達吐屯陪著笑臉,連聲解釋:“我們都心向大唐,怎麼敢和都尉做戰,都是副王想謀王位,這才背著大王行事。”
“那薛裕王子又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