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附錄(21)(2 / 2)

△親戚不可失歡骨肉之失歡,有本於至微,而終至於不可解者,有能先下氣則彼此酬複遂好平時矣。宜深思之。

△待卑仆當寬恕奴仆小人就役於人者,天資多愚,且寬以處之,多其教誨,省其怒可也。

△事貴能忍耐以能忍,事易以習熟終。至於人以非理相加不可忍者,亦處之如常。不能忍,事亦易以習熟終。至於睚眥之怨深不足較者,亦至交罟爭訟,期以取勝而後已,不知其所失甚多。人能有定見,不為客氣所使,則身心豈不大安寧?《蕭朝散家法》曰:“常持忍字免災殃。”

△王龍舒勸誡

喜怒、好惡、嗜欲,皆情也。養情為惡,縱情為賊,折情為善,滅情為聖。甘其飲食,美其衣服,大其居處,若此之類,是謂養情;飲食若流,衣服盡飾,居處無厭,是謂縱情。犯之不授,觸之不怒,傷之不忍,過事甚喜。張文定公曰:“謹言渾,不畏忍事,又何妨?”孔曰:“盛怒劇炎熱,焚和徒自傷。觸來勿與競,事過心清涼。”山穀詩曰:“無人照此心,忍垢待濯盥。”東萊呂先生詩雲:“忍窮有味知詩進,處事無心覺累輕。”陸遊翁詩雲:“忿欲至前能小忍,人人心內有期頤。”又曰:“毆攘雖快心,少忍理則長。”又曰:“小忍便無事,力行方有功。”省心子曰:“誠無悔,怒無怨,和無仇,忍無辱。”釋伽佛初在山中修行,時國王出獵,問獸所在。若實告之則害獸,不實告之則妄語,沉吟未對,國王怒,斫去一臂。又問,亦沉吟,又斫去一臂。乃發願雲:“我作佛時,先度此人,不使天下人效彼為惡。”存心如此,安得不為佛。後出世果成,佛先度忄喬陳如者,乃當時國王也。佛曰:“我得無諍三昧,最為人中第一。”又曰:“六度萬行,忍為第一。”

《涅盤經》雲:昔有一人,讚佛為大福德,相聞者,乃大怒,曰:“生才七日,母便命中,何者為大福德?”相讚者曰:“年誌俱盛而為卒,暴打而不,罵亦不報,非大福德相乎?”怒者心服。《人趣經》雲:“人為端正,顏色潔白,姿容第一,從忍辱中來。”《朝天懺》曰:“為人富貴昌熾者,從忍辱中來。”紫虛元君曰:“饒、饒、饒,萬禍千災一旦消,忍、忍、忍,債主冤家從此盡。”

赤鬆子誡曰:“忍則無辱。”許真君曰:“忍難忍事,順自強人。”孫真人曰:“忍則百惡自滅,省則禍不及身。”超然居士曰:“逆境當順受。”諺曰:“忍事敵災星。”諺曰:“凡事得忍且忍,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

諺曰:“得忍且忍,得誡且誡,小事成大。”諺曰:“不啞不聾,不做大家翁。”諺曰:“刀瘡易受,惡語難消。”少陵詩曰:“忍過事堪者。”此皆切於事理,為此大法,非空言也。《莫爭打》詩曰:“時閑憤怒便引拳,招引官方在眼前。下獄戴枷遭責罰,更須枉費幾文錢。”《誤觸人腳》詩雲:“觸了行人腳後跟,告言得罪我當烹。此方引慝丘山重,彼卻厚情羽發輕。”《莫應對》詩雲:“人來罵我逞無明,我若還他便鬥爭。聽似不聞休應對,一支蓮在火中生。”杜牧之《題烏江廟詩》:“勝負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豪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誡斷指詩》曰:“冤屈休斷指,斷了終身恥。忍耐一些時,過後思之喜。”《何提刑戒爭地詩》:“他侵我界是無良,我與他爭未是長。布施與他三尺地,休誇誰弱又誰強。”《醒世詠》

(明)憨山大師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

惹禍隻因搬口舌,招愆多為黑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界由來多缺陷,幼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無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生死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謅曲貪嗔墜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兩鍾和氣二陳湯。

悲歡離合朝朝聞,富貴窮通日日忙。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留手一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