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一個人對上司和權勢奴顏媚態是可恥的,所以以此來告誡後人。確實,在日常工作和正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我們會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那麼這裏麵就有一個怎麼為人處世的問題。在和有權勢、地位高於自己的人交往時,應該保持自我的尊嚴,不卑不亢,更不去巴結討好他們。在和地位低於自己的人相互交往時,要忍住自己的成功感、虛榮感和權勢感,不疾言厲色,不冷淡對待他人,這樣做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
有人認為對他人多說好話總比講別人的壞話要好,對此古人認識得很清楚。孔子的弟子子思回答公丘懿子說:“不明辨事情的是非而喜歡別人讚揚自己的人,是再糊塗不過的了。不掂量是不是合於禮義,而一味阿諛奉承,對他人說好話,是再諂媚不過的了。”
譽,就是表揚別人好的方麵過了度。諛,就是不根據是非原則說話,是為了諂媚。燕石,即燕山所產的石頭,形似玉。《新序》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宋國的蠢人得到了一塊燕石,把它當作非常珍貴的寶物,用十層皮櫃子裝著它,周圍的客人看見了,都掩口而笑,說:“這是燕石,和磚瓦沒有什麼不同。”
人的見識短淺,才會不分玉石,而誤將石頭當成玉。很多人隻聽了諂諛之言,合於自己的心思,就把它當成金玉良言,這不是像那個宋人保存燕石一樣愚蠢嗎?要忍住自己喜歡聽別人的好話,愛聽別人吹捧的心理,多去注意對你進行批評的話語中有價值的東西,這樣才能做到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而不阿諛奉承,和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而不發煩怠慢。
世界上喜歡揣摩他人心思的人,大多懷有自己的目的,察顏觀色,見風使舵,無非是為自己獲得更大的利益罷了。所以《論語》中說:“話說得很動聽,愛觀察別人的臉色行事,仁義就減少了。”那些言語很動聽,機敏地觀察別人的臉色,盡力修飾言行,用來取悅別人的人,他的欲望雖得到滿足,但本心的仁德就沒有了。
西漢公孫弘,武帝時對策,被選拔任金門待詔。當時有個齊人叫轅固的,年齡90多歲了,也以賢良被征召。公孫弘非常恭敬地對待轅固。轅固說:“你要端正學風以直言,別把學習目的歪曲為阿諛奉承世人。”這是長者的忠告。
對人恭敬是一個人尊重他人的外在表現,但是真正地接近一個人,成為知己或朋友,需要的是肝膽相照,而不是表麵的恭敬。更何況有的人尊敬、佩服他人的言語不是發自內心,隻不過是逢場作戲,虛假得不得了,所以應該戒除阿諛之言。
完全不顧及自己的地位和人格、一味地討好他人的做法,被人看不起,也暴露了自身的卑鄙。
自輕自賤,討好、奉迎權貴到這種程度,讓人看不起,完全是一副奴才嘴臉,這隻有不知忍諂諛的人才幹得出來。
有喜聽諂諛之言的,也就有頭腦清楚、為人正直的君子。孟子說:“子路這個人,別人告訴了他的過失,他就很高興;大禹聽到很有益處的話,就給別人行禮。”
柳盜蹠回答孔子的話說:“我聽說這麼一句話,喜歡當麵奉承別人的人,也必然喜歡背後詆毀別人。”
是這樣,喜歡當麵講人好話的人,有可能抱有自己個人的目的,他說的並不一定是真心讚揚你的話,其心中也可能充滿了對你的不滿或是鄙視,所以背後也會忍不住去講你的壞話,去詆毀你,故而聽了諂媚之言應該認真分析,不要輕易為其蒙蔽而不分是非。要能夠忍住別人講你的好話時的自滿之心。
這個世界上阿諛小人確實有,他們見風使舵,見人說人話,見鬼講鬼話,很有一套讓人聽了以後感覺良好的本事。而大多數的人也是喜歡聽讚美自己的話。殊不知正是這些頌詞讚歌,讓人麻痹,陶醉其中,而不再奮進,尤其耐不得不同之聲,聽不得不同意見,久而久之,則會意誌渙散,聽不見忠言。阿諛之聲害人不淺。
一個正直的人應該是不諂不媚,要有骨氣。要遠離奸佞小人,持節自守,特立獨行,不同流合汙。這就是諂諛之忍。
“拍馬屁”現象存在,是因為有喜歡聽“屁”的“馬”
溜須拍馬,不是每個人都做得來的事。有很多正直之士不屑於此道,但有時候能夠精通此道也不失為一種生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