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附錄(12)(2 / 3)

由此可見,真正的豪傑,才智能力遠遠超過別人,他們能夠獨立地追求向上。

曹魏李康的《命運論》說:“困窘或顯達,都是運氣造成的;高貴和卑下,這都是時機決定的。”很多情況下確實是這樣。對此《孟子》中也說:“孔子出仕合於禮,他辭官合於義,得到或沒有得到,他認為在於命運。”又說:“天下穩定時,應該出仕來成就天下的安定;天下混亂時應該抽身隱居,保持自己的節操。”意思是說:當天下不合於道德規範的要求時,就應該保持自己人格的純潔,不要貪圖富貴和權勢而出仕,那樣做是有損於個人和國家的。對於我們來講,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從小就能獨立思考,有主見,這是今後能夠發揮自己才智的前提條件,也隻有這種本性中所固有的東西,才能在遇到機遇時冷靜思考,忍住機遇的引誘,如果不遇,也能忍耐,靜待時機。

在自己沒有遇到良好的時機去建功立業時,要能夠保持自己的品性,正直向上,不為權勢所誘惑而放棄自己的追求。不去巴結討好那些在位的權貴,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唐代楊國忠天寶十一年任右丞相,凡公卿以下的官吏他都可以隨便指使,沒有人不害怕他。朝廷重要部門有不聽他指使的,統統貶斥外放,有人勸陝郡進士張彖去拜訪一下楊國忠,張彖卻說:“你們把楊右相當作泰山那樣依靠,可在我看來他是一座冰山,如果太陽出來了,你們又依靠誰呢?”於是隱居到嵩山。張彖有誌氣,不依附於權貴而求知遇,認清形勢和事態發展的狀況,隱忍以退,保持自己的節操,這同樣是能忍不遇的一個方麵。

所以唐代李德裕對前人的行為進行評價時講:“一個正直的人好比是一棵鬆柏,筆直地聳立,不偏不倚。邪佞的人如藤蘿,不依靠他物就立不起來。所以正直的人一心忠於國家,為國家出力,而邪佞的人拉幫結派。”

如果像藤蘿那樣,見到哪棵樹粗壯,便依附於它,樹也有被砍倒的時候。如《阮佃夫傳》載,阮佃夫,會稽諸暨人。明帝初,出閣任主衣,後為太子的師傅,很受人們信任。宋明帝即位,封為建成縣侯,權力僅次於皇帝。他喜歡收受賄賂,不管求他辦什麼事都要很厚的賄賂才行。

家裏的仆人都占據著不應當有的官位,因此朝廷上的人沒有不和他交結的。他驕傲不知進退,到廢帝即位,他的權力更大,事務管得更多,兼任中書通事舍人、加給事中、輔國將軍,後來由於陰謀造反,皇帝令他自盡。

能夠被重用,有了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應該謹慎從事,忍住自己的驕傲和狂妄,保持自身的清正,才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要不珍惜自己的機遇。

耐佳性子,以慧眼識上司

在時機不對、機遇不佳的時候,要沉住氣,耐住性子,慢慢去尋找一個適於自己發展的環境,切不可操之過急。

王猛慧眼識君,他不是見一個君主便要投身於他,而是經過耐心的分析,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君主,這也是不遇之忍的一個重要方麵。

王猛本來是漢族的知識分子,他出生在青州北海郡劇縣,年幼時因戰爭動亂,他隨父母逃難到了魏郡。而苻堅是氐族在長安建立秦國之後的一位君王。當時,漢族人的東晉政權還依然存在,王猛為什麼要投奔到氐族苻堅的手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