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詩學序跋(1 / 2)

第八章 詩學序跋

主持人語(張立新):

和去年一樣,本輯選發呂進先生的兩篇序言。呂進每年都會為一些詩集或論著寫序,序跋是呂進詩學體係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是呂進廣泛緊密聯係詩壇動態、針對相關詩學問題詩學現象的切實探索和研究。作為詩人型學者,呂進的序跋不是遠離詩歌現象的純理論建構,而是以詩學家的銳敏,在豐富複雜的新詩創作和理論實踐基礎上,麵對不同對象的深度探析,既有對詩歌發展方向高屋建瓴的宏觀把握,也有對具體詩人詩作的客觀品評。

新詩從詩體大解放到詩體重建,是新詩發展中的關鍵問題,也是呂進詩學一直努力探索的目標。呂進序《東方詩風》論壇十年詩選的《走向新詩的盛唐》,即是針對詩人們格律體新詩的創作實踐,從新詩未來發展方向的高度上給予了熱情的肯定和支持。在呂進看來,在有著格律體詩傳統的中國,和提升自由詩一樣,格律體新詩的探索無疑是詩體重建的一個重要方向。從形式哲學的角度看,藝術有時恰恰誕生於約束,格律詩“戴著鐐銬跳舞”,那種有節製的拘束的美,那種形式自身內蘊的在“遮蔽”與“敞開”之間的審美張力,正切合了詩歌的內在本質。中國古典詩歌能夠到達盛唐的高度,從某種方麵說,也與格律體這種詩體形式分不開。在詩歌史的發展辨析中,呂進指出,“走向新詩的盛唐”,探索現代漢語新詩的格律化,尋找現代格律詩與古典格律詩的相通之處,守常求變,回歸詩的文體規範,還需要長期艱苦的探索和實踐,這種觀點也是編者所認同的。

在長期的理論探索和藝術實踐中,呂進逐漸形成了“提高自由詩,成形格律體新詩,增多詩體”的新詩詩體重建的基本思路。詩體大解放以來,作為“破”的先鋒的自由詩的自由“無度”使新詩的發展麵臨危機。如何提升自由詩就成了新詩在“破”之後如何自立的關鍵問題。呂進在《曾心自選集——小詩300首》的《上善若水》中,提出了自由詩的“自由”與文體自身的規定性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結合泰國知名詩人曾心的小詩創作,呂進深刻地洞悉到,自由詩中的“小詩”藝術的至高境界在於“小與大、簡單與豐富、完成與未完成的融合”,而曾心的小詩帶給讀者的正是一股“大大的禪意”。

第一節 走向新詩的盛唐

——序《東方詩風》論壇10年詩選

呂進

友人萬龍生先生告知《東方詩風》論壇即將出版10年詩選的消息,我很興奮。昨晚從香港回來,馬上瀏覽43位詩人的247首作品,享受到美的盛宴,感到格律體新詩的確在快步前行了。可以看到,格律體新詩近年在藝術實踐和理論概括上都有長足進步,推進格律體新詩的詩人們留下的足跡是值得尊敬的。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語言決定文學形式,詩尤其如此。今人的古體詩(也被稱為“國詩”),盡管有不少佳作,盡管會長久存在下去,但是在我看來,它在創作和鑒賞上都是受限的。古體終於屬於古代漢語啊。啟功先生曾說:“唐以前的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詞是講出來的,宋以後的詩是仿出來的。”也就是說,好的古體到了唐宋已經寫完。不少現代詩人到了晚年“勒馬回韁寫舊詩”,舊詩作品也鮮有超過他們的新詩代表作的。雙音詞和多音詞居多的現代漢語,具有當代色彩的新鮮詞彙,都會使當代人在古體裏感到局促。

近幾年古體的勃興,不但說明古體始終有它的生命力,不應采取“五四”時的過激態度,更主要的,我以為,是新詩的式微給古體讓出了舞台。破多立少的新詩必須在“立”字上革命,新詩人必須要有形式感,必須要有融合“變”與“常”的智慧與功力,這樣,漂泊不定的新詩才能立於中國大地之上,才能適應時代的審美,在詩壇上充當主角。格律體新詩的成形就是一種必須的“立”,涉及新詩生存與生長的“立”。

新詩近百年的最大教訓是單極發展。自由詩作為“破”的先鋒,自有其曆史合理性。但是單極發展就不正常了,尤其是在具有格律詩傳統的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流行的這樣體、那樣體,可以通稱為“口水體”。“口水體”以放逐新詩的詩歌審美要素加深了單極發展的新詩與生俱來的危機。

應該提高自由詩,成形格律體新詩,增多詩體。

格律體新詩除了必須是詩(絕對不能隻有詩的形式)這個大前提以外,在形式上可能有兩個美學要素:格式與韻式。格式和韻式構成格律體新詩的幾何學限度。所謂格式,就是與篇無定節、節無定行、行無定頓的自由詩相比,格律體新詩尋求相對穩定的有規律的詩體。格式很多,無非是整齊節奏和參差節奏,這樣產生出無窮多的樣式。可以預計,隨著藝術探索的進展,在將來的某一天會有較多的人習慣的通行格式出現,而這,正是格律體新詩成熟的象征。說到韻式,現代漢語的“十三轍”是比較公認的新詩韻轍。洪亮級的“言前”、“江陽”、“人辰”、“中東”,柔和級的“遙條”、“由求”、“懷來”、“梭波”,細弱級的“灰堆”、“一七”、“姑蘇”、“乜斜”,使新詩押韻有了依據。布韻方式就很多了,以四行詩來說,比如偶體韻(ABAB)、雙疊韻(AABB)、交錯韻(ABAB)、連環韻(ABBA)、三行韻(AABA)、隨韻(AAAA),多不勝數。一韻到底還是換韻,也各有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