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國的越村信三郎著、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袁鎮嶽同誌翻譯的《〈資本論〉圖解》(第二卷),現已同廣大讀者見麵了。這本書比較係統地解說了有關資本的循環和周轉的問題;闡明了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的原理;全麵地介紹了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發展史。
與國內外近年來出版的同類著作相比,這部書的主要特點是:
(一)圖文並茂。在該書中,著者對《資本論》第二卷的解釋采取了與眾不同的方式,對書中的重要原理和命題,除了作文字解說以外,還結合文字表述的內容繪製了58幅示意圖,這樣,就使這些本來是高度抽象的原理和命題形象化,從而使讀者比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資本論》第二卷中的主要內容。
(二)抓難點。著者在對《資本論》第二卷進行解說時,不是平均使用力量,也不像國內的某些注釋本那樣,逐段逐句地作解釋,而是對比較難懂的篇、章和節,作重點解釋;對比較容易理解的篇、章和節,則隻作簡略的說明。比如,《資本論》第二卷第三篇,是關於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理論,它在《資本論》體係中,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也是邏輯結構上最難理解的一篇。著者在解說這一篇時,不惜筆墨,解說篇幅竟占全部解說本的3/5(原著中,第三篇所占篇幅不到2/5)。
(三)捍衛真理。在《資本論》問世後的100多年裏,圍繞著第二卷的內容的解釋和研究,發生了種種不同見解的對立,從而產生了各種分支和派別。著者在講解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對他們的理論作了較全麵的介紹,而且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原理,對各家的理論給以分析或批判,從而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說。
(原載1984年2月15日《陝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