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情人眼中,無言而冰冷的奇石不僅有特征,亦有神態和表情。正所謂“景與情通,情景交融”。而以珠璣之語以言誌的詩者,則將自己的意緒和境界完全托付給有靈的“石兄”,他們的石詩有意、有味、有音、有象、有韻。
一、唐詩詠石
1.唐·杜甫①《石筍行》
君不見益州城西門,陌上石筍②雙高蹲。
古老相傳是海眼,苔蘚蝕盡波濤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難明論。
恐是昔時卿相墓,立石為表今仍存。
惜哉俗態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錯忤失大體,坐看傾危受厚恩。
嗟爾石筍擅虛名,後來未識猶駿奔。
安得壯士擲天外,使人不疑見本根。
注釋:
①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老、杜陵布衣,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
②石筍是成都古城的一處遺跡。晉代(公元4世紀至5世紀左右)的《華陽國記》中,就有了記載,據說當時成都共有石筍三株。到了唐代(公元8世紀左右),石筍隻剩下了兩株。杜甫的描繪是:“成都子城西金容坊有石二株,挺然聳峭,高丈餘。”成都所在的川西平原,是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衝積而成的平原,這樣高聳的石筍自然就成了人們神奇附會的對象。在唐代,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石筍底下有“海眼”,傳說如果有人搬動了石筍,那麼洪水就會從“海眼”中衝出來,毀滅整個成都。杜甫是不相信這種說法的,所以他寫了這一首《石筍行》,他推測石筍可能是古代卿相墳墓前麵的標記,希望有壯士能將它擲到天外去,來破除這個迷信。可是雨後會從石筍下麵衝出一些碧珠,杜甫也認為難以解釋。
2.唐·蘇味道①《詠石》
濟北②甄神貺③,河西濯④錦文。
聲應天池雨,影觸岱宗⑤雲。
燕歸猶可候,羊起自成群。
何當握靈髓,高枕絕囂氛。
注釋:
①蘇味道(648~705年),初唐政治家、文學家,唐代趙州欒城(今河北石家莊欒城)人。
②濟北,禪林對唐代臨濟宗開祖義玄禪師之稱號。義玄曾於大中八年(854年),住於鎮州(河北正定)東隅滹沱河畔之臨濟院,故特稱義玄為濟北。
③甄,甄別。神貺,即神靈的恩賜。
④濯,通“擢”,拔引。
⑤岱宗,對泰山的尊稱。
3.唐·劉禹錫①《謝柳子厚寄疊石②硯》
常時同硯席,寄此感離群。
清越敲寒玉③,參差疊碧雲。
煙嵐餘斐亹④,水墨兩氛氳⑤。
好與陶貞白⑥,鬆窗寫紫文。
注釋:
①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和哲學家,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柳宗元曾以疊石硯相贈,劉禹錫用過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作此詩。
②疊石,是產自廣西柳州龍壁山的一種頁岩,表麵呈自然古色有光澤,層理有序,多形成山川平原景致。在唐代多用於製硯。
③寒玉,一種玉石,也稱硬玉,也比喻清泠雅潔的東西或人的容貌清俊。
④斐亹,即文采絢麗貌,寓為美。
⑤氛氳,指濃鬱的煙氣或香氣。
⑥陶貞白,指陶弘景,他的諡號為貞白先生。
4.唐·杜牧①《題新定八鬆院小石》
雨滴珠璣碎,苔生紫翠重。
故關何日到,且看小三峰。
注釋:
①杜牧(803~852年),字牧之,號樊川,晚唐著名詩人。擅長五言古詩和七律。此詩意境很美,說雨滴像珠寶一樣落下碎開,青苔生長得像紫翠石一樣。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故鄉呢?暫且看看小三峰罷。
二、宋明石詩
1.宋·文同①《詠石五首》
山堂前庭有奇石數種,其狀皆與物形相類,在此久矣,自餘始詩而名之。
鸚鵡石②
靜立身微聳,驚窺首略回。
何人將至此,應自隴山來。
柘枝石③
紫蘚裝花帽,紅藤纏臂情。
被誰留斷拍,長舞不教休。
狻猊石④
巨尾蟠深草,豐毛複古苔。
雕欄臨綺席,長欲上香台。
昆侖石⑤
雨漬身如漆,苔侵而若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