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篇絮語(1 / 1)

我曾生活在大山的懷抱,對石頭有著天然的感情;我曾生活在江河的岸邊,對奇石有著無限的眷念。的確,無論是一般的石頭,還是在大自然的搬運、打磨中形成的奇石,都曾在我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後來,隨著閱曆的增長,我無疑也增加了對石頭、對奇石的認識,奇石也陪伴著我在人生旅途上一路走來。

20世紀末,中國人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之後,賞玩石成為了一種新的時尚。21世紀之初,石文化得到了相當的普及,並進入了尋常百姓之家。此時,我在雲南省保山市任主要領導,麵對滔滔的怒江、瀾滄江水,看著江邊沙灘上堆著的無數“寶貝”,心中泛起了兒時那種無邊際的遐想,眼中充滿了於江邊群眾來講可以提升素質、增加收入的希望之光。於是,我和我的幾個同事,還有身邊的工作人員,每逢閑暇之時,就帶領大家賞玩石頭,耐心地告訴當地百姓哪些是有價值的奇石,告訴他們撿拾回來出售就能增加收入。於是,在怒江邊、瀾滄江邊一時撿石成風。當然,撿拾回來的石頭沒有交換變不成收入,而交換得有個場所,後來,在當地區、鄉政府的協調下,很快在怒江邊形成了一個不小的、後來還遠近聞名的“怒江奇石市場”。直到高速公路開通,改變了人流走向,這個奇石市場才慢慢萎縮。

一個賞玩石的小市場萎縮了,而一個個更大的民間的賞玩石市場誕生了。也正是在這個時段,全國區域間的一個個賞玩石市場如雨後春筍,得到較快的發展,並通過互聯網等手段相互連接。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上介紹、推介、交易也應運而生,並不斷深入和擴展開來。隨著喜歡奇石的人越來越多,奇石鑒賞水平越來越高,奇石交易也越來越頻繁,於是在一些有條件的地方形成了賞玩石協會一類的組織,同時,還催生了諸如昆明“泛亞石博會”這樣一批大型會展活動。這大概就是近十餘年來奇石的命運之路,也是近十餘年來賞玩石發展的大體脈絡。它昭示著人們回歸自然、崇尚自然的本體意識的回歸,昭示著人們解放自我、崇尚真美的素質、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基於這樣一些事實、現象,我萌發了寫一本對石頭特別是對奇石的認識和心得體會的書籍的念頭,經過幾年的思考和準備,尤其是在拙著《解碼翡翠》一書麵世後大家給予的鼓勵,加速了這本《奇石物語》的完成。可以說,相對於許多奇石界同仁的鴻篇巨著,這本書肯定是不完美、不盡如人意的,甚至可能還會有諸多紕漏或錯誤,敬請讀者諸君批評指正。

在成書過程中,雲南大學茶馬古道研究中心的木霽弘教授、李維副教授在討論提綱,收集、查證資料方麵給予了大力支持;摯友李建江先生也在百忙中抽空幫忙查詢了一些古文資料;青海省軍區原司令員、奇石專家蘭仲傑先生在收集、提供照片上給予了無私的幫助,這些照片為拙著增色不少;《商務風》雜誌的林怡杉總編和她的團隊為本書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責任編輯林玉萍在出版過程中付出了艱苦勞動;還有我的家人、親戚、朋友和中央黨校的同學給了我極大的支持、鼓勵和鞭策。在此,我一並表示發自內心的感謝!向各位致以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