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五百卷(3)(2 / 3)

或問“大人”。曰:“無事從小為大人。”〔注〕賢者,誌大之謂。請問“小”。曰:“事非禮義為小。”〔注〕尚誌在乎禮義,大人之事備矣。〔疏〕“無事於小為大人”者,孟子雲:“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趙注雲:“大體,心思禮義;小體,縱恣情欲。”“事非禮義為小”者,孟子雲:“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荀子儒效雲:“曷謂中?曰禮義是也。君子之所謂賢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謂也;君子之所謂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謂也;君子之所謂辯者,非能遍辯人之所辯之謂也;君子之所謂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謂也,有所正矣。”楊注雲:“‘正’當為‘止’,言止於禮義也。”司馬雲:“治禮義,則餘無不治者,所以為大。”注“賢者,誌大之謂”。按:論語“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漢石經“識”作“誌”,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孟子尹士章章指引皆作“誌”。注“尚誌在乎禮義”。按:此解賢者誌大為尚誌在乎禮義,則不以誌為記識之“識”,而以為誌意之“誌”。孟子白圭治水章章指雲:“是故賢者誌其大者、遠者也。”義與此同。蓋漢儒說論語者有此義也。

聖人之言遠如天,〔注〕天懸象著明,而人不能察;聖人設教施令,而人不能究。賢人之言近如地。〔注〕山川、澤田之形可得而鑒。〔疏〕“賢人”,禦覽一百四引作“賢者”。司馬雲:“天高,遠不可及;地雖近,亦承天而時行。”注“天懸象著明”。按:係辭雲:“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瓏玲其聲者,其質玉乎?“注”玉之瓏玲其聲,亦猶君子清泠其德音。〔疏〕“玲”各本作“ ”。音義:“瓏 ,上音龍,下音靈。”按:集注引宋、吳本作“玲瓏”。說文無“ ”,有“玲”。玲,玉聲也。漢書本傳“和氏瓏玲”,太玄唐“亡彼瓏玲”,字皆作“玲”,今據改。廣雅釋詁雲:“玲瓏,聲也。”王疏雲:“玲與瓏一聲之轉。說文:‘籠,笭也。’笭之轉為瓏,猶玲之轉為瓏。合言之則曰玲瓏,倒言之則曰瓏玲。”按:瓏玲雙聲連語,非“玲”轉為“瓏”。說文雲“玲,玉聲”者,省言耳。彼段注雲:“法言、廣雅作‘玲瓏’。”按:今法言各本皆作“瓏 ”,段據宋、吳本為說也。司馬雲:“質美則聲清,德充則言善。”按:問神雲:“故言,心聲也。”注“君子清泠其德音”。按:宋玉風賦雲:“清清泠泠,愈病析酲。”李注雲:“清清泠泠,清涼之貌也。”

聖人矢口而成言,肆筆而成書,〔注〕矢,正也;肆,操也。言可聞而不可殫,書可觀而不可盡。〔注〕性與天道。〔疏〕“聖人矢口而成言,肆筆而成書”者,吳雲:“矢,放也;肆,恣也。放口恣筆,動成典訓。”爾雅曰:“矢,弛也。”郭雲:“弛,放。”“言可聞而不可殫,書可觀而不可盡”者,吳雲:“所以遠如天。”司馬雲:“聖人從心所欲,皆合於道,不可殫盡,言深遠也。”注“矢,正也;肆,操也”。按:“矢,正”,廣雅釋詁文。肆為操者,詩昊天有成命雲:“肆其靖之。”毛傳雲:“肆,固。”國語周語叔向釋此詩亦同。(彼文雲:“廣厚其心,以固和之。”又雲:“終於固和。”明“固”非“故”誤,蓋安固之謂。)國語晉語:“亦固太子以攜之。”韋注雲:“固,固持也。”操、持同詁,如此轉相訓解,義雖可通,然似紆回。疑肆亦正也,與“矢”同意。史記樂書:“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集解引鄭玄雲:“肆,正也。”係辭:“其事肆而隱。”虞注雲:“肆,直也。”然則矢口肆筆猶雲正口直筆,言不假思索也。注“性與天道”。按:弘範解性與天道為自然合於天道,詳修身“聖人口不肄乎善”注下,此亦引以證“矢口成言,肆筆成書”之義,動合天道,故不可殫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