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問道卷(3)(3 / 3)

或問:“太古塗民耳目,惟其見也聞也。見則難蔽,聞則難塞。”〔注〕人以為太古不如絕禮樂以塗塞人之耳目,令不見不聞,使之純一。曰:“天之肇降生民,使其目見耳聞,是以視之禮,聽之樂。〔注〕因其耳目而節之。如視不禮,聽不樂,雖有民,焉得而塗諸?”〔疏〕“或問”,世德堂本作“或曰”。“太古塗民耳目”雲雲者,俞雲:“‘塗’當讀為‘ ’。說文丹部‘ ’篆下引周書‘惟其 丹 ’,今書梓材篇作‘惟其塗丹 ’,是‘塗’與‘ ’通也。說文 部:‘ ,閉也。從 ,度聲,讀若杜。’經典即以‘杜’為之。尚書粊誓篇‘杜乃擭’,周官雍氏注引作‘ 乃擭’是也。 民耳目者,謂閉塞民之耳目也。若以今字書之,當雲‘杜民耳目’矣。”按:俞讀是也。史記貨殖列傳雲:“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按:此難“聖人治天下,礙諸以禮樂”之說。“天之肇降生民”雲雲者,太玄玄 雲:“維天肇降生民,使其貌動、口言、目視、耳聽、心思,有法則成,無法則不成。”“視不禮,聽不樂,雖有民,焉得而塗諸”者,司馬雲:“聖人所以能使其民者,以有禮樂也。若皆去之,則民將散亂而不可製,雖欲取其耳目而塗之,安可得哉?”注“人以”至“純一”。按:此注語有脫誤,當雲“或人以為太古無禮樂,以禮樂治天下,不如絕禮樂”雲雲,於義方憭。

或問“新敝”。曰:“新則襲之,敝則益損之。”〔注〕值其日新,則襲而因之;值其敝亂,則損益隨時。〔疏〕“或問新敝”者,說文:“ ,敗衣也。從巾,象衣敗之形。”引伸為凡敗壞之稱。經傳通用“敝”,或以“ ”為之。俗字作“弊”。老子雲:“ 則新。”河上公注雲:“自受 薄,後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也。”故欲問其義。“新則襲之,敝則益損之”者,小爾雅廣詁雲:“襲,因也。”樂記雲:“三王異世,不相襲禮。”鄭注雲;“言其有損益也。”白虎通三教雲:“王者設三教者何?承衰救 ,欲民反正道也。三正之有失,故立三教以相指受。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繼周尚黑,製與夏同。三者如順連環,周而複始,窮則反本。”世德堂本“益損”作“損益”。

或問:“太古德懷不禮懷,嬰兒慕,駒犢從,焉以禮?”曰:“嬰、犢乎!〔注〕歎無禮也。嬰、犢母懷不父懷。母懷,愛也;父懷,敬也。獨母而不父,未若父母之懿也。”〔注〕兼乎愛敬,然後盛其美善。〔疏〕“嬰兒慕,駒犢從,焉以禮”者,釋名釋長幼:“人始生曰嬰兒,或曰嫛婗。”雜記鄭注雲:“嬰猶鷖彌也。”按:嬰兒、嫛婗、嫛彌皆連語形容字,言人始生不能言語,嫛婗然也。玉篇引蒼頡篇雲:“女曰嬰,男曰兒。”強為區別,失之。孟子:“人少則慕父母。”趙注雲:“慕,思慕也。”說文“馬二歲曰駒”;“犢,牛子也”。按:謂太古之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至誠無偽,何事於禮?“母懷愛也,父懷敬也”者,道家之說以愛為誠,以敬為偽,莊子天運雲“故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是也。然愛而能敬者,乃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注“兼乎愛敬,然後盡其美善”。按:說文:“懿,嫥久而美也。”引伸為凡美善之稱。爾雅釋詁:“懿,美也。”逸周書諡法:“溫柔聖善曰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