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自壽聯(2 / 2)

李漁六秩自壽聯:

霜雪盈頭心轉少;

兒孫滿眼性猶癡。

選自《李笠翁一家言》。此聯流露出笠翁晚年的心態,雖滿頭白發,但童心未泯,幽默詼諧的性格和對滿眼兒孫的癡情仍然不減。

林昌彝七十自壽聯:

七十古來稀,去日已多來日少;

百年曾有幾?生時且樂死時休。

林昌彝(1803—1876)福建侯官人,道光十九年舉人。此聯“可謂達人之言”。

(選自清·林慶銓<林昌彝之子>《楹聯述錄卷六·佳話》)

249.鄭板橋六十自壽聯

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甕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頁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

定欲成仙,空生煩惱。隻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

鄭板橋(1693—1766),清書畫家、文學家。名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曾官山東範縣、濰縣知縣。這副104字的長聯,是鄭板橋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過60歲生日時寫的。鄭板橋的詩文書畫,別成一格,在藝術領域獨具風姿。然而他放浪形骸,不慕名利神仙,自甘清閑淡泊,以詩酒書畫為樂,被當時人目為“揚州八怪”之一。

這副自壽聯寫得灑脫有致,既有養生之道,又有樂生之情。上聯寫人生態度,把人生視為“作客”。首句“常如作客”,語本《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康寧”,語本《尚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上聯說人生短暫,就得隨緣而過,何必談什麼福壽康寧?隻要囊中有錢可用,甕裏有酒可喝,鍋裏有飯可吃,攤開幾頁心愛的舊紙,毫無拘束地吟詩作詞,興趣廣闊,天真爛漫,五官(鼻、目、口、舌、耳)靈敏勝過多種感官,如果這樣,活到六十歲還顯得年少。

下聯講淡泊明誌,不要“空生煩惱”。《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下聯說,如果想修道成仙,徒自空生煩惱。隻要耳不聞喧擾之聲,眼不見庸俗之人,心中無名利之念,隨意采幾枝鮮花戴在頭上,早起晚睡,那麼清閑一天抵得上兩天,算起來六十歲已超過百歲了,比神仙還好。作者這種見解,與蘇軾相仿。蘇軾也有詩:“無事此靜坐,一日如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靜軒》)。聯語以詼諧幽默的筆調深刻表達了他浮沉宦海,曆睹時弊的那種憤世嫉俗的情懷,同時也闡述了他不求物欲、不隨俗流的從容豁達的養生觀。

清廷大臣李鴻章(1823—1901)也有一副化用鄭氏聯語,顯示自己淡泊名利、故作清高的自題門聯:

享清福不在為官,隻要囊有錢,倉有粟,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

祈大年無須服藥,但願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即稱地上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