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長期的養生實踐證明,人們要實現強身健體、卻病延年,關鍵是要未病先防,把預防寓於養生的實踐之中。早在秦漢時期成書、被譽為中醫元典的《黃帝內經》就提出了“治未病”的觀點,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大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元代著名醫學家朱震亨則進一步指出:“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欲作長明燈,須知添油法。”養生之道就是為生命之燈“添油”的正確理論和方法。要“攝養於無疾之先”,就要懂得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基本知識。元·蒙古族營養學家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早就指出了人們攝養的大要,指出:“善攝生者,薄滋味,省思慮,節嗜欲,戒喜怒,惜元氣,簡言語,輕得失,破憂阻(龔廷賢《壽世保元》寫作‘破憂沮’),除妄想,遠好惡,收視聽,勤內固,不勞神,不勞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飲膳正要·卷一·養生避忌》)中國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複給甥女何紉蘭的信也給我們有益的啟示:“惟是體氣(體質)之事,不宜僅恃醫藥。惟此後謹於起居飲食之間,期之以漸,勿謂害小而為之,害不積不足以傷生;勿謂益小而不為,益不集無由以致健。勿食爽口之食,必節必精;勿以目前之欲,而貽來日之病。”(《嚴複示甥女書》)總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防治結合才能提高生命質量,實現“壽而康”的目標。
199.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素位而行,唐虞後其誰與共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縱心所欲,天地間惟我獨尊
鄭昶撰於1940年。鄭昶,字午昌,號若龕,別號鬢散人,亦稱鄭楊柳,近代畫家、美術史家。上聯首二句出自《戰國策·卷十一·齊宣王見顏斶》:“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上聯的意思是說,餓了以後進食,吃粗茶淡飯都像吃肉那樣香甜;為了通暢氣血,強身健體,安於用步行代替乘車騎馬;又滿足於“所居之位而行其所行之事”,唐堯虞舜以後有誰能像我自得其樂?
下聯首二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下聯的意思是說:富貴不能亂我之心,威武不能屈我之節,隨心所欲地按自己的主見行事,天地間隻有我值得尊敬。蘇東坡也曾給他的朋友張鶚寫過養生保健秘方的四句話:“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蘇東坡解釋說,所謂“無事以當貴”,是指人不要把功名利祿、榮辱過失考慮得太多,如能在情誌上任性逍遙,隨遇而安,無事以求,這比大貴更能使人終其天年;“早寢以當富”,指吃好穿好、財貨充足,並非就能使你長壽,惟有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尤其是早睡早起,對老年人來說,比獲得任何財富更加富貴;“安步以當車”,指人莫過於講求安逸、肢體不勞,而應多以步行來替代騎馬乘車,多運動才可以強健肢體,通暢氣血;“晚食以當肉”,意思是說,人應該用已饑方食、未飽先止代替對美味佳肴的貪吃無厭。
蘇東坡的“四味長壽藥”,強調了情誌、睡眠、運動、飲食四個方麵對養生長壽的重要性。這種養生觀點至今也很有科學道理。這副對聯體現了“四味長壽藥”的內涵。
200.三頓飯,數杯茗,一爐香,萬卷書,何必向塵寰外求真仙佛
曉露花,午風竹,晚山霞,夜江月,都於無字句處寓大文章
這是清鹹豐舉人陳維英為在台北市郊建立的“太古巢”別墅自撰的讀書養性聯。太古巢,在劍潭前圓山仔頂。四周山石峻峭樹木蓊鬱,基隆河從山腳下靜靜流過。附近有劍潭,深數十丈,澄澈可鑒,舊為淡水八景之一。圓山附近,原為台灣先民居住之地,陳氏結廬於此,故名“太古巢”。建於清鹹豐、同治年間,今為台北圓山動物園。上聯寫作者有規律的起居及讀書生活。每天按時吃三頓適口的飯菜,品幾盞沁人心脾的佳茗,伴著香爐的縷縷青煙,坐擁萬卷書城捧讀奇書,神交古人,可謂其樂融融,何必脫離塵寰到世外去尋仙求佛?
下聯寫別墅所處的周圍景色及作者的遊賞,清晨的花草帶著晶瑩的露珠供人餐霞飲露,正午的翠竹搖曳在輕風之中顯示其有節有柔的品格,傍晚的山霞映紅滿天,靜夜的月光灑落在沉寂的江上。作者以時序為經,以風物為緯,編織成一幅賞心悅目的動人畫卷。這些都是無字句的自然美境提供的文章素材。麵對這媚人的山光水色花草翠竹,能不令人文如泉湧嗎?看來作者深諳養生之道,不僅注意飲食起居,而且注意自然環境,置身“太古巢”中,返樸歸真,天人合一,宛如羲皇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