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讀書養生(1 / 3)

32.地瘦栽鬆柏

家貧子讀書

這是一副古聯語,但對今人修生養性,脫貧致富,營造養生環境仍有現實意義。

上聯是說鬆樹和柏樹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廣泛的適應性。不論是瘠地岩壑還是石灰岩山地,它們都能生長,且壽逾千載。宋·司馬光分別有詠鬆、詠柏詩:“摧頹岩壑間,磊落得天頑。香葉低漸水,餘根倒掛山。白猿窺子落,黃鶴認巢還。不久應為石,莓苔舊已班。”(《古鬆》)“落落抱高節,秀出青雲端。無言穀幽,自致宮廷難。芳風襲玉宇,餘露分銅槃。不使萬年木,嘉名高歲寒。”(《柏》)鬆柏為百木之長。這兩種樹的品性高雅古樸,器宇不凡,形態上又給人青春長在、奮發剛強的感覺,因而成為長壽的象征。鬆柏又四季長青,歲寒不凋,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所雲:“蒲柳之姿,望秋而落;鬆柏之質,經霜彌茂。”表現出堅貞高潔的節操。兩樹材用很廣,不僅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觀賞價值,而且具有藥用養生價值。鬆子可食用、榨油,潤肺滑腸;鬆花潤心肺、益氣、除風止血;鬆脂安五髒、除熱、久服輕身不老延年。“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樸,辛而能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益脾胃、蓋仙家上品藥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柏葉(側柏葉)治肺結核咯血、衄血,胃腸道出血和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等。鬆樹和柏樹還能分泌出一種芳香物質,稱為“殺菌素”,具有殺滅病菌和抗禦病毒的作用,對“老慢支”患者可增強呼吸功能,有消炎、平喘、安神的療效。

下聯中的“子”,泛稱人。是說家貧的人們可以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如宋人黃庚所雲:“人無氣節何足道,腹有詩書自不同。”(《雜詠》)宋·倪思則說:“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無少害者,惟觀書乎?不問貴賤,不問貧富,不問老少,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以之治天下,以之齊家,以之修身,大而為名,小而為利,無不得所欲,故曰有全利無少害也。”(《經堂雜誌·卷四·書》)家貧而能讀書,重視知識的價值和益處,這是值得繼承並發揚的家庭價值觀念。

33.有書真富貴

無事小神仙

選自清·周希陶《重訂增廣》。

宋真宗曾有《勸學文》雲:“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宋·王荊公的《勸學文》也說:“貧者因書富,富者因書貴。愚者得書賢,賢者得書利。隻見讀書榮,不見讀書墜。”上聯即由此引申而來。有書其所以富貴,是因為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可以變人氣質,養人精神,指點迷津,豐富人生,不獨明理,而且使人寡過(明·呂坤《呻吟語·問學》)。如英國傑·李·貝內特所言:“書籍是作者為我們渡過危險的人生之海而準備的羅盤、望遠鏡、六分儀和海圖。”(《指點迷津的書籍》)在舊時,可以學而優則仕,在當今亦可以提升人的素質,轉化為知識經濟。

正是:富不讀書縱有銀錢身何貴;

貧而好學雖無功名誌氣高。

下聯出自宋·魏野《述懷》:“有名閑富貴,無事小神仙。”所謂神仙,在這裏比喻心無愁煩之事、逍遙自在、毫無拘束和牽掛,且能長生久視的人。詩雲:

不爭閑氣不貪錢,舍得錢時結得緣。

除卻錢財煩惱少,無煩無惱即神仙。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卷)

晚清狀元吳魯也有一副景仰聖賢修身治學的自勉聯:

富貴無常,處世勿忘貧賤;

聖賢可學,立身謹記讀書。

認為隻有“勿忘貧賤”,看淡功名利祿,才能正確處世。也隻有“謹記讀書”,才有可能成為道德才智傑出的“聖賢”,並以此為立身的坐標。這種立身行己的人生態度是值得效法的。

清人程銘給湖北黃州睡仙亭題的對聯,也很有意趣:

無不讀書豪傑;

有打瞌睡神仙。

34.忠厚培元氣

詩書發異香

京城南蘆草園12號門聯。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有言:“人之壽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近思錄·為學類》)所謂元氣,亦稱原氣、真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包括元陰元陽之氣,負載著生命現象。人生所賴,唯氣而已,氣聚則生,氣散則死。人體的氣是由先天之精氣和後天的水穀之精氣及自然界的清氣,通過肺、脾胃和腎等髒腑而生存的。根據其組成、分布和功能的不同特點,氣又有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不同稱謂。“氣者,人之根本也。”(《難經·八難》)培補元氣,乃“醫家第一活人要義”(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元氣存亡論》),對養生長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至於如何培補、蓄養元氣,曆代養生氣功學家多有論述。主要有藥物調補,情誌協調,飲食調節,起居有常,順時攝養,按摩、導引等。清人金纓根據太乙真人養生七法作了如下概括:“少思慮以養心氣,寡色欲以養腎氣,勿妄動以養骨氣,戒嗔怒以養肝氣,薄滋味以養胃氣,省言語以養神氣,多讀書以養膽氣,順時令以養元氣。”(《格言聯璧·攝生》)“忠厚乃處世之本。”(英·狄更斯《老古玩店》)而為人忠實厚道、善良寬容,不僅是人們立身處世的要義,也最有利於培補、蓄養元氣。所以,明人洪應明說:“操切者壽夭,而寬厚之士其年必長。”(《菜根譚》)清人鄭觀應也說:“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善者壽,量之寬厚者壽,貌之重厚者壽,言之簡默者壽。”(《中外衛生要旨》)

詩書何來異香?原因是詩書能給人以生存智慧、生命能量。“多讀書達觀古今”,能使人明辨是非,趨利避害。明人吳麟徵曾說:“多讀書則氣清,氣清則神正,神正則吉祥出焉;讀書少則身暇,身暇則邪間,邪間則過惡作焉,憂患及之。”(《家誡要言》)明代禦醫龔廷賢則進一步指出:“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壽世保元·延年良箴》)從古至今,不少人都有這樣的體驗:讀書確能調整心態,養氣凝神,淨化心靈,卻病延年。所以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張英肯定:“讀書可以增長道心,為頤養第一事也。”(《聰訓齋語》)當然,詩書的異香是不會自動產生的,需要人們去開發、去發掘,隻有聚精會神、潛心品讀,進入“晨昏憂樂每相親”(明·於謙《觀書》)的意境,詩書才會發出異香。正是:

詩書有味嚼逾美;

編簡無花開自香。

(宋·陽景春《句》,《全宋詩》冊50,頁31486)

另一副對聯與此聯內容相似:

忠厚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

清·蒲鬆齡《省身語錄》和金纓《格言聯璧》亦有講培元氣、存德性的聯語:

事事培元氣,此人必壽;

念念存本心,其後必昌。

35.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寡智乃能習靜,寡營乃可養生

這是清代文學家蔣士銓撰書並懸於大廳用以自勵的一副對聯。選自清·梁章钜《楹聯叢話》卷八。

上聯語出明·範立本《明心寶鑒·訓子篇》:“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意即不僅把讀書視為最大的快樂,還把教育子女當作最要緊的事情。宋·柳屯田(即柳永)《勸學文》說:“父母養其子而不教,是不愛其子也。雖教而不嚴,是亦不愛其子也。”無論古今,都應把教育子女當作“至要”之事,予以重視。如何教子呢?中國曆來倡導“居家務期儉樸,教子要有義方”(《朱子治家格言》)。所謂義方,就是教之以為人行事應該遵守的倫理規範和道理。《左傳·隱公三年》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宋人劉清之的《戒子通錄》輯錄了家頤如何教子的一段箴言,把教子以義方更加具體化,對後人教子不無啟迪: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父子之間不可溺於小慈。自小律之以威,繩之以禮,則長無不肖之悔。教子有五:導其性,廣其誌,養其才,鼓其氣,攻其病,廢一不可。養子弟如養芝蘭,既積學以培植之,又積善以滋潤之。人家子弟惟可使覿德,不可使見利。富者之教子須是重道,貧者之教子須是守節。安徽黃山市黟縣西遞村大夫第也有一副教子聯:

繼先祖一脈真傳克勤克儉;

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

《孟子》雲:“養心莫善於寡欲”(《盡心章下》)。下聯即由此而來。“寡智”即智謀少、嗜欲淡,利於習靜,排除雜念,靜養修性。“寡營”,即欲望少,不為個人營謀打算。“守默共無吝,抱衝俱寡營”(唐·韋應物《與韓庫部會王祠曹宅作》)。少思慮、少鑽營,保持心安體靜,自然有利於養生。明人謝肇氵製就說:“餘見高壽之人多能養精神,不妄用之,其心澹然,無所營求。”(《五雜俎·人部一》)

36.閉門即是深山

讀書隨處淨土

選自明代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小窗幽記》。

上聯是說,將門關上,沒有任何人來幹擾,那種感覺就像住在深山一樣。當然這深山並不是遠離鬧市的深山野嶺,而在於思想上淡泊名利,心裏澄靜,不起妄念,這樣即使不關閉有形之門,也能感受如處深山的意趣。如清·紀曉嵐《息軒》詩所雲:

貴賤皆有營,百歲誰得閑。

但使妄念淨,即為善閉關。

古來恬退人,不在居深山。

(《紀曉嵐詩文集》卷七)

下聯則說,能讀書則處處都是淨土。所謂淨土,係佛教語。佛教認為,佛、菩薩居住的清淨世界,沒有塵世的汙染,所以叫淨土。南朝·宋·謝靈運《淨土詠》:“淨土一何妙,來者皆菁英。”我們每個人心田中也有一片淨土。這就是用一種心澄意靜的心境去麵對事物,無論在何種喧囂的環境,都保持心中一片最明澈的淨土,不受外物所動,這才是真正的深山。讀書需要這種心境,修身養性更需要這種心境和這樣一方淨土。詩雲:“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白居易《不出門》)

清·張維屏也有一副表現閉門讀書、悠閑自得情懷的自題聯:

閉關宛在深山,好花解笑,好鳥恬情,盡是天生活潑;

開卷如遊往古,幾輩英雄,幾番事業,都成文字波瀾。

(《省身語錄》)

37.閑居足以養老

至樂莫如讀書

明·陳繼儒《小窗幽記》雲:“老年人要心閑,閑則樂餘年。”上聯即由此引申而來。這裏的“閑居”是安閑居家,如陸遊的“閑居寂無客,柴門晝常關”(《齋中雜興》之十)。老年人退休以後,不要悵然若失,無所事事,在那裏操閑心,生閑氣,自尋煩惱,而應自覺適應退休生活的變化,把養生養老放在第一位,讓自己身心俱閑,頤養天年。因為“身閑可以養氣,心閑可以養神”(清·褚人獲《堅瓠己集卷之二·身心俱閑》)。總之,能閑居有利於養老。

“至樂莫如讀書”,謂予不信,請看南宋·翁森的《四時讀書樂》詩:

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麵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新竹壓簷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曦。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

北窗高臥羲皇侶,隻因書稔讀書趣。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

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床前賴有短檠在,及此讀書功更倍。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全宋詩》冊68,頁42915)

下聯即由此化用而來。讀書的樂趣,常常妙不可言。所謂精妙處,忍不住擊節叫好;傷感處,止不住眼淚婆娑;激憤處,耐不住拍案而起;諧趣處,憋不住啞然失笑。不是親身體味,是難以感受其樂其趣的。作為老年人讀書,主要是消遣性的。沒有拘束,沒有功利要求,喜歡讀什麼就讀什麼,喜歡讀多少就讀多少,完全由自己的興趣來決定。隻要不礙作息,不影響健康就行。在書裏修身養性,純淨的書香味,每天都會帶來好心情。清人張潮說:“有工夫讀書,謂之福。”(《幽夢影》)讀書的享受,在於好書的醍醐灌頂,通體舒泰,使人覺得是一種做人之福,生命之緣。

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戚繼光也有一副強調“修身”和“讀書”的對聯:

養性莫若修身;

至樂無如讀書。

38.天下無如聞道樂

人間惟有養心高

選自宋·蔡格《山居》十三首之八,《全宋詩》冊57,頁35688.

上聯講“聞道樂”。上聯的“無如”,即不如,比不上。唐·崔顥《經華陰》詩:“借問路旁名利客,無如此處學長生?”“聞道樂”,語本《論語·裏仁》:“朝聞道,夕死可矣。”“聞道”即領會某種道理。這裏的“道”,在古代有多重含義:或指事理,規律;或指政見與世界觀;更指道德與正義。《論語·陽貨》:“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意謂君子最看重的是道義。《孟子·公孫醜下》也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名句。上句是說,天下沒有比聞道更快樂的事了,反映詩人蔡格崇尚道義,尊敬賢德之人的品格。詩的原文說明了這一點:“天下無如聞道樂,人間惟有養心高。煙花過眼須臾滅,明德馨香萬古牢。”

下聯講“養心高”。“養心”,即保養心神,以保持心理的平靜狀態。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為思維器官,故後沿用為腦的代稱。為什麼“人間惟有養心高”呢?《黃帝內經》說得明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又說:“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靈樞·邪客》)意思是說,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識、思維等高級中樞神經活動的主宰,對其他髒腑的功能活動起主導作用,“髒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清·徐大椿語)。故“善治生者,先治其心”(宋·曾慥《至遊子·黃庭篇》)。“心治則百節皆安”(《淮南子·繆稱篇》)。宋·陳淳還用詩的語言說明了“養心”的重要:“心為形之君,所主一身政。持養常清明,百體皆順令。”(《心》,《全宋詩》冊52,頁32331)這些都說明養生貴在養心,健身重在健腦的道理。

至於如何養心,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清人則提供了三種養心法可以參考。一為讀書頤養。清人張英說:“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惟讀書可以養之……閑適無事之人,鎮日不觀書,則起居出入,身心無所棲泊耳。目無所安頓,勢必心意顛倒,妄想生嗔,處逆境不樂,處順境亦不樂。”所以,他認為“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聰訓齋語》)二為”泰然處之。清初太醫尤乘在《壽世青編·養心說》中寫道:“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心無妄動,貪嗔癡愛,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過擾,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之法也。”三為“堅閉四門”。《清代名人趣史》載:清初名臣“張文端嚐雲:‘堅閉四門,不許憂喜、榮辱、進退、升沉、勞苦、生死、得失一切之念,闌入其中。或稍疏虞,打入片刻,即忙驅逐,仍前堅守’。”這就是近代醫家丁福保所說的欲養心者其心無憂無怒而後可(《最真確之健康長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