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投降也是種潮流(下)(2 / 2)

這一天,劉表府中的大堂之上,劉表正與僅在襄陽的幾位部下議事。劉表的大多數部下都在各地抵擋趙雲的進攻,留在襄陽劉表身邊的人並不太多。

大堂之上有劉表的得力部下蒯良,有他的外甥張允,有他的兩位妻弟蔡和蔡勳。他二人也是被陸毅給逼瘋了的蔡瑁的兄弟。還有一人是劉表的別駕張先。

劉表高高坐在主位上,臉色非常難看,望著幾位手下,歎了口氣道,“諸位倒是想想辦法啊。”

張允說道,“主公,如今城中兵力空虛,即便是荊州全郡,亦沒有多餘的兵馬。現在,蒯越將軍在西陵城阻敵,文聘將軍在蘇陽,韓玄太守與魏延將軍在競陵等地都麵臨著陸毅的強大攻勢。這幾個城池都距離襄陽城不遠,若其中一城有失,對方的大隊兵馬便可直抵襄陽城下,到那時,此城恐怕難保。屬下建議主公暫離襄陽,去往他處。”

蒯良搖頭說道,“主公不可,如今大敵當前,我們如要戰,隻有背水一戰。若主公離開此地,則會使軍心不穩。前方將士不明真相,以後主公要放棄荊州之地,哪還能抵擋得了陸毅的大軍。隻有主公坐陣襄陽,我們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況且話又說回來了,即便主公離開此地,又能去哪裏呢。現在天下大部分地盤都掌握在陸毅手中,就連西涼的馬騰韓遂也歸降了陸毅。去益州?恐怕劉季玉也是自身難保。除此外,隻有交州。主公數次下書給交州刺史士燮,想與他一同抗擊陸毅。可士燮年紀老邁,昏庸怕事,皆不敢答應。誰也猜不透他到底是怎麼想的。主公更不可去他那裏,恐怕會更危險。如主公還在荊州之地,是在襄陽還是其他地方還有什麼關係呢?主公能調用的就是本州的資源,能對付陸毅的也就是現有的人馬?如這些人抵擋住陸毅,陸毅的病馬自然無法來到襄陽。如果對方能來到襄陽,誰還能阻擋他們並吞荊州的腳步呢?”

蒯良的一席話說得劉表的臉色更加難看。

按劉表的意思,他也有暫時撤離的打算,是以從他外甥的口中說出。劉表統治荊州數年,對蒯家多有倚重,所以蒯良的話頗有些重量。蒯良的兄長蒯越在外征戰,做為兄弟,他當然不想兄長因為主公的離開而發生變故。

其實劉表也算個人物,少年時就與其它七人並稱為“八俊”。董卓亂政時,荊州刺史王睿被孫堅所殺,董卓上書遣當時的北軍中侯劉表繼任。由於通往荊州的道路被強盜和袁術堵擋,劉表無法直接上任,於是他匿名獨身赴荊州,方才得以上任。

其時山東兵鋒四起,江南宗賊大盛,劉表亦合軍兵屯於襄陽。初在荊州之時,江南宗賊甚盛,袁術屯於魯陽,手下擁有所有南陽之眾。吳人蘇代為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據民兵而於當地稱霸。

劉表至荊州,單馬進入宜城,與延中廬縣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等共謀大略,然後才坐穩荊州之地。

現在蔡瑁蔡中已死,蔡瑁的兩位兄弟蔡和蔡勳已然無法與蒯氏兄弟抗衡。所以蒯良之言,劉表也不能不有所顧及。因為蒯氏一族的在荊州的勢力實在龐大,劉表若不倚重,荊州內部就會不穩。尤其是這樣的時候,更不能容許此事出現。

見蒯良反對自己,劉表把目光轉向蔡氏兄弟。

蔡和見狀,急忙施禮道,“主公,依屬下之見,若是背水一戰,在襄陽也好,在其他地方也好,隻要有利作戰便好。如蒯先生所說,主公現在是全軍的主心骨,主公在則軍心大盛,必能克製住陸毅。愚以為若主公親臨前線,必定士氣更盛。而陸毅如今不在軍中,必不如我軍。到那時,大破陸毅的雄師,收複我荊州河山指日可待。”

劉表聽完,狠狠地瞪了蔡和一眼,他說的還不如蒯良呢。蒯良尚且讓他坐鎮襄陽,而蔡和直接把自己送戰場上去了,那不是找死嗎?

實際上,對於劉表的生死蔡和並沒在意,他的兩位兄長都死在陸毅手上,心中自然恨極了陸毅。以他們兄弟的勢力若想報仇,勢比登天還難,所以他便把報仇的希望落在了劉表身上。但現在戰況並不好,隻有劉表親自出征,或許還有挽回的餘地。

對於這個主意,劉表自然不會采納。打陸毅可不如先前平定荊州,陸毅現在有近四十萬大軍在荊州益州一線。若不是還有劉璋是他的盟友,二人一同對付陸毅,劉表恐怕也不會打這場仗。

即將兵敗,劉表連談判的本錢都沒有,現在的他倒有些後悔,不如學馬騰和韓遂那般歸降了陸毅。或許還能剩下半個荊州,現在對方大軍來攻,又打了這麼長的時間。而且還是他最開始出兵,相助劉璋,怎麼說都是自己理虧。

真是進退兩難,劉表一時之間,臉色更不好看。

蒯良讓自己駐守在襄陽,蔡和讓自己親自出戰,張允讓自己離開襄陽,三人說的各自不同。

劉表便把目光轉向了別駕張先,“張別駕有何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