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曲
1984年春,調兵山麓廣袤無垠的大地,曆經了一個嚴冬的冰封雪蓋,在春神氣息的輕拂下,冰雪消融,凍土鬆化,萬物競生,恢複其勃勃生機。落盡了葉子的樹枝,正萌生著斑斑點點的綠芽。大地上的生靈,頑強地拱起它們的身子,回應著春神的召喚,發出各自獨特的歌吟,它們企盼著生命的新開端,尋覓著最合適的方位,遵循生命應有的價值,尊嚴地生活著、繁衍著,無垠的大地蘇醒了。
林海水這位礦區少見的南方人,鐵法礦務局赫赫有名的副總工程師,主管礦務局基本建設的總工程師,擔任國家“六五”計劃重點項目之一——鐵法礦井改擴建工程施工技術總負責人,卻在這關鍵時刻卸下了他那套技術職務的“黃馬褂”,被調到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經濟特區廈門市任行政工作。這一職務的調動與轉換,在鐵法礦區技術隊伍中,猶如一塊石頭扔進了平靜的池塘裏,激起了陣陣的波瀾。
“林海水要調走了!”
“林總要回南方去了!”
消息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鐵法礦務局的每個角落。
有人祝福:“林總,你再也不必像土撥鼠那樣勞累,提心吊膽了!可謂榮歸故裏,落葉歸根呀!”
有人惋惜:“林總,你是開發鐵法礦區的先驅者之一,憑你的經曆、學識、才幹和精湛的建井技術,好不容易擢升副總工程師,眼見高級工程師職稱評定工作即將開始,卻要離開,實在太可惜了!”
也有人挽留:“林總,咱們是多年同甘共苦的同事,你是我們建井團隊的技術支柱,是我們團結奮鬥的紐帶,你不能走!”
一些工友更是竭力勸慰:“林總,你不要走,跟著你幹活,我們放心!”
聽了這些話語,林海水心情十分激動,久久不能平靜。他何嚐想走?他何嚐想卸掉這套“黃馬褂”?這套“黃馬褂”對他來說是何等的珍貴!這是他30年來嘔心瀝血、刻苦營造出來的,獲得鐵法礦務局領導與礦區工程師、技術員的認可。這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也是他生命分量之所在。
1954年夏,畢業於淮南煤礦專科學校的林海水,踏上了遼東大地——撫順礦務局,從事礦井改擴建工程建設。他把自己所學到的科技知識用到礦井建設的實踐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榮獲礦務局的表彰。
新中國成立後,遼寧省以其豐富的資源被國務院確定為“新中國的工業基地”,鋼鐵、化工、機器製造等工業蓬勃發展,極大地鼓舞著在新中國雨露陽光哺育下茁壯成長起來的知識青年。林海水就是其中奮發有為的青年之一。他對自己的選擇——從四季如春的南方亞熱帶,來到這冰封雪蓋的北方寒溫帶——始終無怨無悔,並以自己誠實剛毅的步伐,與祖國經濟建設一起歡歌,一起前進。1958年,隨著遼寧省工業的蓬勃發展,煤炭供需脫節問題日益突出。遼寧省年需煤炭4000萬噸,生產設計能力隻有3000萬噸,實際產量卻隻有2000萬噸,隻能滿足需求的一半。為了徹底扭轉煤炭供求“二、三、四”的狀況,省煤炭工業管理局決定向鐵法煤田進軍,並把這任務交由撫順礦務局去執行。
林海水是撫順礦務局首批奔赴鐵法煤田開發籌備處的成員之一。根據101地質隊所提供的資料,遼寧省煤炭管理局做出在鐵法礦區建設七對礦井的決定。此後,林海水的足跡踏遍了調兵山麓260平方公裏的這片荒原,深入調查研究七對礦井所處地點的水文、地質、煤層厚度等原始資料。林海水在鐵法煤田開發和建設的26年中,親自參加鐵法礦區的總體規劃,擔任小明礦、大隆礦從開工到移交生產和小南礦一期工程建設的主管工程師,參加過大興礦、三台子礦的籌建工作,還擔任大明一礦、二礦、小明礦等三對礦井改擴建工程的總工程師。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這新建和改擴建的五對礦井中,甚至每對礦井中的每條巷道裏,無不浸透著他的心血。